第三十三章 矛盾的结合体
破云层,看到另一番景象.....
这本书的出版,唐幸儿修改了很多次,而她每次修改,都不是因为编辑提出了什么修改意见,而是她这个人无论做任何事,都有精益求精的劲头。
很多作者写本书,是被编辑提出的各种要求给弄得几近崩溃;但唐幸儿恰恰相反,她可以主动要求改稿,把编辑改得几近崩溃......
有时候,编辑都定稿了,她还会主动提出修改建议,然后把定了的稿子撤回,重新修改,重新定稿。只要书没被送到印刷厂,她只要有更好的想法,都会向编辑提出继续精修的请求。
所以,梁卓伦一直觉得,在这个人人都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唐幸儿在文学创作这块儿,也算是一个具备匠人精神的好作者。
正如她所说,她不会因为坚持创作而成为寄生虫,但也不会为了商业价值忽略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虽然多方兼顾确实有些难,但她宁愿自己走得慢一些,也不愿粗制滥造。
此时,梁卓伦一页一页地翻着书,每一页都看得特别仔细。
当他看到一段文字时,手指突然停了下来。
这段文字,他很熟悉,曾经被唐幸儿发到过朋友圈,内容如下:
这世界那么多人,看起来各有不同,但排除那些基因变异的,本质上并没有太大不同。人们在衣食住行得以满足之后,需要的是归属感、认同感,或者成就感。
很多人会觉得,那些不断向前、不断超越的人更需要被认同,也更需要成就感,所以他们看起来也更为努力。实则不然,他们仅仅是某项能力有机会得以施展,并被证实而已。
更需要成就感的,往往是那些一直默默无闻的人,因为他们这方面的需求从未被满足过。如果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那种自身已具备某些优秀特质,但一直没机会发挥的人。这个现象,用缺什么就想补什么去解释,也是可行的。
成就感,也是人的本能需求之一。那些被满足过的人,在这方面的追求会自然而然地降低,至少会在某一阶段降低。这就如同一个原本处于饥饿状态的人,突然吃了一餐美食,食欲会大大降低是一样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躺平呢一、因为无法克服自身的惰性;二、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三、个人能力确实有限。
我们时常会提及心气一词,比如某某心气太高,或者某某没点儿心气。心气的高低,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和一个人本身所具备的特质息息相关。比如,一个高颜值的人,会总是不自觉地去展示自己的美丽;一个有才华的人,会不自觉地去展示自己的才华;一个有商业头脑的人,也总是会不自觉地想要商场施展拳脚.......这一切,并非来自于某种看不见的神秘力量,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一个容器的水满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外溢。
......
以上这段文字,梁卓伦印象深刻。
而唐幸儿之所以会写这段文字,一方面是因为她从小就展露文学天赋,而这一路追梦的过程,让她有感而发。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当她看到梁墨渊和冯紫云的婚姻,以及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人,完全不同的追求。
唐幸儿并未以非常主观的态度去看待梁墨渊和冯紫云,而是以他们的情况为切入点进行了相对客观的分析。
梁卓伦看罢这一页书之后,突然想到了一些事。
就好比冯紫云,当初她在肇庆的时候,就经常被人说成心气太高。
梁卓伦听多了,也会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会觉得冯紫云心气高是一件很不好的事,甚至是导致家庭出现不和谐的元凶。
后来,他长大一些了,开始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