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跨时空的对话

    深冬的初雪簌簌落在往生铺的黛瓦上,林夏站在全息投影设备前调试程序。屏幕上,明代墓志铭的主人——殡葬师陆承安的虚拟形象正在成型。通过AI语义分析和古籍记载,这个数字古人不仅能复刻明代丧葬礼仪,还能解答现代殡葬业面临的伦理难题。

    林老师,有人找!实习生小周的声音从楼下传来。林夏匆匆下楼,见到了拄着拐杖的白发老者。老人从褪色的布包里取出一本泛黄的账本:这是我家祖辈在民国时期开棺材铺的记录,或许对你们有用。

    翻开账本,密密麻麻的字迹间藏着意外发现。1937年的记录显示,当时的殡葬从业者曾自发组织白幡救援队,在战火中收殓无人认领的遗体。林夏立即联系历史学者,将这段尘封的历史整理成专题展览。开展当天,数位抗战老兵在展柜前老泪纵横。

    与此同时,数字陆承安引发了学界震动。哲学系教授带着学生前来辩论:当AI能完美复刻传统礼仪,人类情感的价值何在林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播放了段视频——一位失去母亲的女孩,在虚拟纪念馆里与AI生成的母亲共同完成了最后一幅刺绣。针脚间,是跨越生死的温度。

    第七章

    生命的回响

    早春的某个清晨,林夏接到了跨国求助电话。旅居加拿大的华人陈女士泣不成声:我父亲临终前说,想按老家的规矩落叶归根。但疫情导致航班停飞,遗体转运困难重重。

    林夏连夜召集团队,启动云葬礼方案。他们在国内搭建虚拟灵堂,通过VR技术让远在加拿大的家属身临其境。当陈女士通过全息投影,触摸到父亲的遗像时,颤抖着说出了埋藏多年的心里话。这场特殊的葬礼被央视报道,引发全球华人对数字乡愁的讨论。

    与此同时,往生铺的地下室正在进行秘密实验。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们在尝试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作可降解的骨灰容器。容器内植入植物种子,入土后会生长出纪念树。首批产品被送到了彩虹告别计划的孩子们手中,其中一个男孩的容器上,刻着他生前画的宇航员。

    第八章

    未来的葬礼

    科技展的巨型穹顶下,林夏的团队展示着最新研发的元宇宙殡仪馆。参观者戴上特制眼镜,仿佛置身于星河之中。逝者的数字分身可以在这里举办虚拟音乐会、学术讲座,甚至开设线上课堂。

    这不是逃避死亡,而是重新定义告别。林夏向参观者介绍,一位退休教师的数字分身,仍在给山区孩子上着语文课。

    争议随之而来。伦理学家担忧这会模糊生死界限,宗教团体抗议亵渎灵魂。林夏组织了场特别的听证会,邀请各方代表参观往生铺的临终关怀病房。当他们看到晚期患者通过元宇宙技术,参加了孙子的毕业典礼时,激烈的争论渐渐平息。

    但真正的突破来自意外。某天,技术人员发现,长期使用元宇宙纪念馆的用户,心理创伤恢复速度比常规治疗快40%。这个发现推动了数字疗愈学科的诞生,往生铺与医院合作成立了全球首个数字哀伤治疗中心。

    第九章

    生生不息

    夏至那天,往生铺迎来了特殊的客人——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成员。他们带来了一个惊喜:编号20250526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林夏星。

    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林夏在命名仪式上说,它属于所有尊重生命、敬畏死亡的人。仪式结束后,她带着团队来到郊外的生命纪念林。十年前种下的樱花树早已成林,新添的纪念树中,有一棵特别茁壮——树下埋着当年拍摄黑视频老人的骨灰,容器里生长出的,是他最爱的向日葵。

    与此同时,林夏启动了百年生命计划。她邀请不同年龄、职业的人,记录自己对未来百年的期许。这些影像、文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往生铺纪事简介 >往生铺纪事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