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活字模块初构想,印刷效率大变样
“林氏竹宣”的成功试制,算是解决了《西游记》出版的一大难题。这纸张成本低廉,质量却不输市面上那些中档宣纸,用来印制通俗,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林宸当即拍板,让王师傅和李师傅两位老工匠,带着几个短工,在翰墨斋后院那临时搭建起来的造纸作坊里,加班加点地生产“林氏竹宣”。他给的工钱也足,两位老师傅更是把这当成了自家事业来干,干劲十足,一个个红光满面,仿佛年轻了十几岁。
纸张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便是印刷。
这个时代,活字印刷术虽然已经普及,但效率嘛……在林宸这个现代人看来,实在是不敢恭维。
他特意去城里几家规模较大的书坊考察过,那些书坊里的印书作坊,大多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泥活字或木活字。工匠们先是将常用的字一个个刻好,烧制或晾干,然后根据书稿内容,将这些字模一个个捡出来,排在一块带有框线的铁板上,涂上墨,再覆上纸张,用刷子轻轻刷印。
这种方法,比起雕版印刷自然是进了一大步,但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字模小而散,全靠工匠们一个个去字盘里找,眼力要好,记性也要好,不然找错一个字,整版就得重排,费时费力。
其次,排版效率低下。一页书稿,少说也有几百上千字,光是捡字、排字,就得耗费不少功夫。而且,排好的字版,若是不小心碰倒了,那可就前功尽弃,得哭爹喊娘了。
再者,油墨的质量和涂刷的均匀度,也很影响印刷效果。墨太浓了容易糊版,太稀了又印不清晰。
林宸寻思着,这《西游记》少说也得有个百八十万字,要是按照这种传统活字印刷的效率,猴年马月才能印完第一批?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不行!必须得改良!
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铺开纸张,开始回忆前世关于印刷技术的种种知识。
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后来又有王祯的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再到后来的铜活字……这些都是印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但林宸想要的,是更高效、更便捷、更适合大规模生产的印刷方式。
“模块化……对!模块化!”林宸脑中灵光一闪,猛地一拍大腿。
他想到了前世的铅字印刷,那些铅字虽然也是单个的,但排版时,往往会根据词频和常用组合,将一些常用的词组、短语,甚至固定格式的套话,预先铸造成一个个小型的“字块模块”。这样一来,排版的时候,就不需要一个个地去捡单字,直接拿现成的模块来用,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就这么干!”林宸越想越兴奋,当即提笔,开始在纸上勾勒起自己的构想。
他设计的改良方案,核心思路就是“模块化字块”和“简化排版流程”。
首先,是字模的材质。泥活字易碎,木活字容易变形,铜活字成本太高。林宸琢磨着,能不能用一种更廉价、更耐用、更容易加工的材料来制作字模?他想到了铅锡合金。这玩意儿熔点低,容易铸造,而且硬度适中,不易磨损,成本也比铜低了不少。实在不行,退而求其次,用硬度高一些的木材,比如梨木、枣木,精雕细琢,也能用上一阵子。
其次,是“字块模块”的设计。他打算根据《西游记》的文本特点,将一些常用的双字词、三字词,甚至是一些固定的人物称谓、场景描述短语,都制作成一个个小型的长条形“字块”。比如“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花果山”、“水帘洞”这些高频词汇,都可以做成现成的字块。这样一来,排版的时候,遇到这些词组,直接拿对应的字块往上一放,比起一个个捡单字,那速度可就快太多了!
再者,是排版工具的改进。传统的铁板排字,容易松动。林宸想到了用一种带有固定凹槽和卡榫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