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改良宣纸降成本,竹纤维韧又白净
兄妹俩“合作”的第一回《西游记》初稿算是完成了,林宸心里头那块大石头也落了一半。故事有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把它变成白花花的银子,让翰墨斋重新焕发生机。
这第一步,自然是印刷。
林宸可不打算再像以前那些书铺一样,辛辛苦苦地找人一页页抄写。那效率太低,成本也太高,而且抄出来的东西,难保不出错漏。他脑子里,可是装着活字印刷术的改良方案呢!
不过,在考虑印刷之前,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纸张。
上好的宣纸,那价格可不便宜,薄薄的一刀就能卖到好几两银子。若是用这种纸来印《西游记》这种通俗,那成本可就太高了,到时候书价定高了,寻常百姓买不起;定低了,又赚不到什么钱。
可若是用那些粗劣的草纸、毛边纸,纸张发黄发暗,质地粗糙,墨迹容易洇开,不仅影响体验,也拉低了《西游记》这部神作的档次。林宸可是打算把《西游记》打造成翰墨斋的拳头产品,门面担当,自然不能在这些细节上马虎。
“福伯,咱们苏杭府这地界,纸张的行情如何?”这天,林宸特意把福伯叫到跟前,仔细询问起来。
福伯在苏杭城里混迹了几十年,对这些门道自然是门儿清。他叹了口气道:“少爷,您是不知道,这纸张啊,也是一分钱一分货。那上等的徽州宣纸、四川的夹江宣,洁白如玉,韧如春茧,写起字来那叫一个舒坦!可价钱也金贵得很,寻常人家哪里用得起?咱们翰墨斋以前进的,多是些本地小作坊产的竹纸、草纸,便宜是便宜,可那纸质……唉,不提也罢!”
林宸点了点头,福伯说的跟他预想的差不多。看来,要想让《西游记》既能保证品质,又能控制成本,还得从这纸张上想办法。
他摸着下巴,在院子里踱着步,脑海中飞速地搜寻着前世关于造纸术的记忆。
古代造纸,原料无非是麻、楮、藤、竹、草之类。徽宣用檀皮,夹江宣用嫩竹,各有各的妙处。但无论是哪种,工艺都相对复杂,成本自然低不了。
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保证纸张的质量,又能大幅度降低成本呢?
林宸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院墙角落里那几丛郁郁葱葱的翠竹上。
竹子!
他眼睛猛地一亮!
竹子这玩意儿,在江南地区可是遍地都是,取材方便,成本低廉。而且,竹纤维坚韧细长,若是处理得当,造出来的纸张,质量绝对不会差!前世他依稀记得,一些廉价却又好用的书写纸、打印纸,很多就是用竹浆制造的。
“福伯,您说,咱们能不能自己动手,改良一下这竹纸的造法?”林宸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自己造纸?”福伯闻言一愣,有些迟疑地道,“少爷,这造纸的门道可深着呢!砍竹、浸泡、蒸煮、捣料、抄纸、晾晒……哪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咱们苏杭府虽然也有几家小纸坊,可他们那技术……造出来的纸,也就比草纸强点有限。要想造出少爷您说的那种,既好用又便宜的,怕是难啊!”
“事在人为嘛!”林宸笑道,“福伯,您老人家经验丰富,人脉也广。能不能帮我找几个靠谱的、懂造纸的老工匠来?工钱方面,好商量。我这里有些新的想法,或许能让他们试试。”
福伯见少爷说得笃定,又想起他前几天那首惊天动地的《临江仙》和智退恶叔的手段,心中对这位年轻的少东家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他隐隐觉得,少爷既然这么说,那多半是有几分把握的。
“行!少爷您既然有吩咐,老奴豁出这张老脸,也给您把人请来!”福伯拍着胸脯应承下来。
福伯的办事效率果然很高。不出两日,他便领着两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工匠来到了翰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