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7章 改良宣纸降成本,竹纤维韧又白净


    这两位老师傅,一个姓王,一个姓李,都是在苏杭府周边的小纸坊里干了一辈子活计的老手艺人。他们听福伯说,林家少爷要改良造纸术,还肯出高价请他们,都是半信半疑。毕竟,这造纸的方子,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哪能说改就改?

    林宸也不跟他们多废话,直接将自己的一些想法,结合着这个时代的实际情况,跟两位老师傅细细分说了一遍。

    他提出的核心改良点,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原料的精细化处理。普通的竹纸,往往只是将竹子简单劈开浸泡,他则要求将嫩竹去青去节,切成小段,再用石灰水长时间浸泡、蒸煮,以充分软化竹纤维,去除杂质。

    二是碱液的运用。他依稀记得现代造纸会用到碱液来分离纤维素,便提出在蒸煮竹料时,加入适量的草木灰或者直接用石灰,以提高纸浆的纯度和白度。

    三是捣料和漂洗。传统的捣料往往不够充分,他则要求将蒸煮后的竹料反复捶打、碾磨,直至成为细腻的糊状,并且在捣料过程中多次换水漂洗,去除残留的碱液和细小杂质。

    四是抄纸和压榨。他要求改进抄纸的竹帘,使其更细密均匀,并且在纸张成型后,用更重的石块或杠杆装置进行压榨,以去除多余水分,增加纸张的平整度和紧密度。

    两位老师傅听得一愣一愣的。林宸说的这些法子,有些他们也知道个大概,但从未想过要如此精细地去操作,更没听说过在蒸煮时还要特意加那么多“料”。

    “林……林少爷,”王师傅有些迟疑地开口,“您说的这些法子,听着倒是有几分道理。只是……这又是石灰又是草木灰的,会不会把竹料给烧坏了?而且,这么折腾下来,成本怕是也低不了多少吧?”

    “王师傅放心,”林宸笑道,“这其中的分寸,我们可以慢慢摸索。至于成本,我算过了,只要咱们能找到稳定的竹料来源,并且实现一定的规模化生产,这成本,绝对比市面上的同等质量的纸张要便宜得多!而且,我敢保证,用咱们这新法子造出来的纸,颜色更白净,质地更坚韧,写起字来,也更顺滑!”

    李师傅也是个有经验的,沉吟道:“听少爷这么一说,倒也不是全无可能。老朽干了一辈子纸活,也琢磨过一些改良的门道,只是苦于没有本钱和机会尝试。既然少爷信得过我们,那我们哥俩,就陪少爷您……折腾一回!”

    “好!有两位老师傅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林宸大喜过望。

    当下,林宸便在翰墨斋后院腾出一块空地,又从福伯那里支取了些银子,购置了石灰、大锅、石臼等工具,请了几个短工帮忙劈竹、挑水。

    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纸实验”,便在翰墨斋的后院里悄然展开了。

    这过程自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开始,由于石灰和草木灰的用量掌握不好,要么是碱性太强,把竹纤维都烧得焦黄酥脆,要么是碱性不够,竹料依旧又硬又黄。

    蒸煮的时间和火候也难以控制,不是煮不透,就是煮过了头。

    捣料更是个力气活,几个短工轮番上阵,都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捣出来的纸浆却依旧粗细不均。

    林宸也不气馁,他耐心地跟两位老师傅一起分析原因,调整配方,改进工艺。他那超越时代的化学知识,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知道石灰和草木灰的作用原理,也知道温度和时间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王氏和林若薇也时常过来帮忙,给他们送水送饭,虽然帮不上什么大忙,却也让林宸感受到了家人支持的温暖。

    就这样,经过了七八天的反复试验和摸索,在失败了十几次,浪费了不知多少竹料和石灰之后,奇迹终于发生了!

    当王师傅颤抖着双手,从竹帘上揭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靖咸鱼王:满脑禁书,我只想躺平啊!简介 >大靖咸鱼王:满脑禁书,我只想躺平啊!目录 > 第17章 改良宣纸降成本,竹纤维韧又白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