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力。而圣上仅发兵押二万人!”长龄盘算说。
“二万人是不够用,真正用到战场上的也许只有一万二千人,其他护送、防御等也要有机动兵力。”
“我们提出要兵四万,望圣上多调遣些兵马,以防万一。四万人乍一听较多,而真正用在战场上的也只有二万五千人左右。”
杨遇春犯难地说:“四万兵马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圣上一时能否调来?”
“可让圣上分批云集,从内地调派。”长龄退一步说。
“圣上是否会骂我等胆小怕事?”杨遇春又担心起来。
“骂,他就骂吧!军情所需是来不得半点含糊,打完仗再恳奏圣上原谅吧!”长龄说完将杯中的茶一饮而尽。
杨遇春给长龄斟上一杯,又给自己斟上一杯,试探着问:“长将军,你我二人指挥能否顾及全局?”
长龄略一沉思,“你我二人指挥也还能顾全大局,能再派一二人来更好,你我这把老骨头不经折磨呀!”
说罢,两人哈哈大笑。
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玉麟急匆匆来到养心殿,由太监传报入殿拜见道光皇帝。礼毕,呈上一份伊犁送来的紧急文书。
道光接过文书,拆开细看,只见上面写着:“查喀什噶尔·叶尔羌为当时回部首领波罗尼都·霍集占据守之巢穴。此等人皆是张格尔之同党,贼势颇旺,猖獗异常。西四城皆陷,叛匪向东蔓延,断非二千兵马可克复,惟有据实恳奏,速发兵四万,经费数百万,另派统领大员二三,巴图鲁侍卫数十人,由哈密、吐鲁番前进,会集阿克苏。至兵行粮运,长途运经贼垒,非多兵护送,势有不可。除分起络绎运粮,并留护粮台,约兵一万五千名,战兵仅二万五千人。所有办理粮饷大员及押运军火、粮饷地方官兵亦须由内地委派。如此通盘筹办,进兵巢贼,宜于十月完备。”
道光看罢长龄的奏折,十分生气,“这些饭桶,胆小如鼠,费我财力、人力。”说着,把奏折向御案上一扔。
“皇上,难道回疆局势……”玉麟见圣上生气,揣摩着问。
“你瞧瞧,剿灭叛军,一群乌合之众就须动用大兵四万,我调拨的二万精兵就足矣,这些人,纯是坏我大事!”
道光越说越气,玉麟接过皇上递回的奏折细细看了一遍,沉思片刻说:“皇上,内乱外患之际,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思众朝臣不敢打诳欺圣上,也许长龄分析得自有他的道理。”
“玉麟,你身为军机大臣,也为他们开脱罪责!”道光大怒,拍着御案说。
玉麟一听,皇上果真发火,吓得扑通跪下,叩首说:“皇上,老臣不敢!”
道光见玉麟跪下,心也不忍,缓和一下口气说:“朕这几日心清十分烦躁,动辄发火。朕忧虑回疆之叛乱扩大矣!老爱卿,何须如此,请起。”道光说着,将玉麟扶起,“你说说,长龄何以如此要求朕这样做。”
玉麟谢罪站起,“皇上,张格尔叛乱计谋日久,又有国外势力支撑。张格尔在回部,特别是白山派中一向较有影响。如今西四城具为贼有,张格尔必然窥视回疆东四城等大部分领土,难免不扩大范围,征召兵马。长龄据此提出四万人,也许有他的道理。老臣多言了。”
道光听王麟如此一分析,不再言语沉思良久,又道:“屯兵哈密与阿克苏,朕对此也举棋不定。山高路远,朕不能亲率大军兵临前线。身在京都,遥首边防,难免有所纸上谈兵,朕也不能埋怨边疆朝臣!”
道光发自内心感慨万分,内心也极不好受,自己在上书房攻读三十余年,通晓诸子百家,熟读兵书,自以为指挥战争有一定雄才大略。虽不敢自比诸葛、乐毅,但内心也思寻不下于一般军事谋家。而他刚刚制定的平叛战略就被长龄否定,心中自是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