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泰伯奔迁江南立吴季历继位吏治新政
系,融合中原文化。” 泰伯狂想自语。
“其他几个地方名字我也要把他改一改,不要叫什么蛮啊荆的,他人叫是他人的事情,自己不要贬低自己,文化自信,人格自信,要阳光,每天都要看东海的日出。南边那个村落,就叫姑苏吧,我来了就要复苏兴旺展之意,侬吴语复苏就叫姑苏。下一个就叫吴中吧,在句吴地域的中间,再南边的那个就叫吴江吧,在句吴的江边,那条向东流的小江就叫吴江吧。大江就叫大江,人们已经叫习惯了,而且名字不是贬义。梅里的正东边那个比较大的村落,比较成熟,就叫吴熟吧(常熟)。北面的那个山就叫惠山吧。贤惠之意,梅里的北边的那座山就叫易山吧(锡山),我易于此地,梅里的东边三十里处的山就叫梅山吧,北面那个靠近大江,大江与太湖中间的6地应当是大江常年冲击的泥沙堆积而成的6州,应当称州,就叫吴州吧(常州),是中吴要铺之地。东北那个地方应当也是大江常年冲击的泥沙堆积而成的6州,也应当称州,就叫句吴沙州吧(沙洲),边上的那个部族,靠近江边,又每天都可以看到日出,就叫大江晨阳吧。(其实是江阴,江阴边上有个晨阳的地方)。”泰伯抑制不住自己的想法,雷厉风行一个劲的改名。一口气改了九个部族村落的名字和多个山、水之名,以示正听。不再被人鄙视和贬低。
说是在更名正声,其实是在圈地,这些由泰伯更名的地方,都规划在泰伯的势力范围内了,泰伯考察多日后画了个圈,这就是句吴的第一次的地域圈。
圈地之后,如何来表明这个地域呢,当然是设城,梅里作为句吴的中心地,设句吴梅里城,外围在设城郭,现在句吴处于无王状态,都是些部族村落,每个部族不过百户,把他们统一起来合成一个方国,国名就叫“句吴”。合并的前期的宣传工作就由鼓吹手花萼来办,这是他的特长,他具有鼓动性。
城与城郭如何设呢!
句吴之都,就设在梅里,梅城建得也不要太大,按照目前情况,梅城为三里半方里就可以了,外城城郭围墙长大约三百多里,北至吴州北,东至阳澄湖,澄湖,大江边,以江水为障,西至太湖湖边,鬲湖东岸的湖边,及分水处,以水为障,南至定山湖边,再南就是东海滩涂水泽,吴江之南到梅堰。城郭内设十个主要城邑,易山梅里为中心城,姑苏,吴中,吴江,吴州,吴熟,大江晨阳,句吴沙洲,分水,梅堰为十大城邑,沿太湖东则北侧建设,分水与梅堰隔湖相望,正好是在东西一条线上,按照此线正好把太湖一分为二。侬吴占太湖的西半边,句吴占太湖的东半边,在太湖东岸6地。分水和梅堰属小城邑,这两个小城分布一千人,其他八个城邑先分布两千人,以后在增民。建主城同时也要建其他城邑,以免其他土著居民有意见。这个构想也由花萼去落实去完成,他是辅大臣。泰伯继续规划设想。
泰伯还在想:主城梅里城,如何规划呢,想个纲要给花萼去完成,一河通东西,大水沟为渎,小河为泾,一渎九泾,相互流通,疏通挖掘东西的大沟,与吴江水相通,以便排泄抗旱防涝,灌溉排洪,让水东流大海,流入太湖,流入漕湖,大水沟人工挖掘,算了一下大约要八十六余里。梅里段约五十六余里,沟宽二十丈。在梅城里在建一个宅子,就叫泰伯宅,泰伯宅也不要大,分成三家,够用就行,在城门前在设一市,便于城邑的繁荣和交易,到时车船嚷嚷,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梅里城建在人工河的北面,座北朝南,朝南座。这建城之事就交给花萼去完成,在三年内完成任务。
很多事情想的差不多了,考虑的也比较周祥了,泰伯,仲雍,花萼通过商议,决定召集十大部族领前来会商,共同展吴地,共同开环太湖6地,共同治理大江下游,共同繁荣东海之滨,共同组建江东第一邦,共同建设自古至今的江南第一城,把荒凉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