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泰伯奔迁江南立吴季历继位吏治新政
第十五回
泰伯奔迁江南立吴 季历继位吏治新政
大王子泰伯和二王子仲雍离大家携小家出走,如何走的,有很多版本,其实这些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到那里了?到那里干嘛?结果是怎么样?
泰伯两个多月后,举家迁徙到达东海之滨,长江入海口,江南太湖之傍的侬吴之地,一个叫蛮里的地方。岐、蛮两地相距约三千多里路,真是三千里云和月是不一样的。到达蛮地一看,比想象中的还要荒凉,荒凉的江南,茅草芦苇遍地,沿途百里,几乎渺无人烟,看到偶有人家村落也不过百户,泰伯想想,这和当初的岐山没有什么两样,看来我泰伯又要重演父王当初的迁徙之幕了,还不如父王当初,父王当初有上万户人家追随,而我泰伯仅仅与二王子仲雍和花萼三家而已。三家之民拥有如此大的土地,有大江,有大海,有湖泊,有河流,有山岭,有平原,有山有水,真是江山社稷,名符其实,看来老天对我不薄,让我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虽然人烟稀少,但土地无人耕种,土地已养万年,土地肯定肥沃,山也肯定不是穷山,水肯定不是恶水,水应当说是肥水,一切都是纯天然的,一切都是上天赋予的未开的财富。什么样的人,就什么样的想法,如此荒芜之地,在泰伯的眼里都是财富,是上天的赐予。诸侯为地而争,为地而伐,老天拔地方圆两百多里于我,我还不感谢老天爷的眷顾,谢谢苍天。泰伯乱想一通,感叹一通。真是好人有好报,人在做天在看。
江南虽然是称荆蛮之地,那也不过是中原人对此地的贬低之词。泰伯先要正名,名正方可言顺。泰伯仔细的想。
太湖之东称夷蛮之地,因为这里的东夷人,人长得人高马大,平均身高八尺五寸以上,高大体壮,粗旷有力,具蛮力,所以称蛮人,也是中原人鄙视江南人只知蛮干,不懂巧干的落后的生产力的贬义词,荒蛮之野,野蛮的生活方式,纯朴的生活经验。荒野千里,每地村落人不过百户,人烟稀少,生产力极其低下,种植水平差,糊弄生活而已,故称蛮夷。没有组织,没有规划。太湖西岸,宜兴即属蛮夷之小邑,黄农氏侬吴居住的地方。太湖之东,太湖之西两地合称东南蛮,东南蛮之地,太湖东海之滨也。泰伯要改变此地的文化,把粗旷改为犀利,野蛮改为文明,犀利到刺绣,让吴地刺绣成为一绝。文明到中原文化结合本地土著的本土文化,而形成的自成体系的侬吴文化,此事交给二弟仲雍去搞定,这是他的专长。泰伯还在构想未来。
此地为蛮里,蛮里不好听,就改为梅里吧,蛮里和梅里侬吴语谐音,也因为梅花性具傲骨,梅花的性格和泰伯这个人有点相似,梅花香自苦寒来,苦去香来之意,也是对美好的未来的希翼。
“此地以后就叫太湖侬吴梅里吧,我刚落脚的地方。”泰伯自言自语道。
既然先要正名,就要对当地进行了解,泰伯低调的在方圆两百里进行走访考察,然后决定此地正式命名为“句吴”。
“句吴”可形象的概括吴地的地形,太湖形状象文字“句”字的形状,太湖湖水的里面有6地和几座小山,太湖外围6地形象化的“句”字形状,湖中小山在湖面的东面,叫东山吧。也有泰伯东山再起之意。湖中的小山就叫东山,东山再起。
句吴之地还有第二个含义,句,兽角也。制造弓的必需品,这里野兽也不少,兽角优良,上等品,有句就有好弓,句弓之意。
句吴另外还有一个意图,就是有别于黄农氏的侬吴,泰伯前来此地,总不能占用铁杆兄弟的名号吧,得有别于侬吴,故起名句吴。句吴和侬吴成为邻居邻邦。
“以后这个地方就叫句吴,我自称句吴人也。语言仍然使用当地土著人的侬吴语系,独具地方特色。简称吴语。文化就叫吴文化。由二弟仲雍来整理吴文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