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早期教育,从0岁开始
当婷儿因喷壶被卡住了拎不起来而哭喊时,饭桌边的几位大人都批评她说:“婷婷就是爱哭。”其实,哭也是孩子的一种语言。婷儿急哭了,向大人求援,不也表达了她的意志吗?比起那些弄不起来就放弃的孩子,不是可以看出孩子注意力的持久程度的差异吗?这种哭,是孩子智力进步的一种表现,只能让我感到高兴。这种情况决不能用吃、喝、抱、哄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只可给她必不可少的一点帮助,鼓励她继续下去。
4天之后
昨天,我带婷儿到邻居菲菲家的院子里玩,婷儿的注意力几乎始终集中在那只鸭子身上、这是她第一次看到活的、会“嘎嘎”加的大鸭子。我为了鼓励和满足婷儿的好奇心,根本不顾鸡鸭圈附近那股臭闷的味道。我想,婷儿在这种观察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是十分难得的,就像她经常在步行的时候低下头去找蚂蚁一样,只能协助她去完成,而不能为了怕脏怕臭而躲开。
l岁4个月
我过去培养的意志力已经在婷儿身上显露出来了,当她要干什么特别有兴趣的事时,你要干涉她,只会招来简直不会屈服的反抗,除非你能用另一件更加新奇的事物吸引她的注意力。这个办法也有许多次毫无用处,只好迁就从她的角度看来十分应该的要求。
又过了半个月,婷儿就把她的意志力用到了不该用的地方、听保姆李阿姨说;婷儿跑到邻居小袁家要糖,小袁按我的嘱咐不给,婷儿就哭着回来要阿姨去帮她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执著的精神固然可喜,但也提醒我,必须尽快教婷儿掌握“范围”的概念,让她从小就知道,有些事是可以做的,有些事则是不能做的。
划定“可、否”范围,为培养自制力奠基
有的人管得住自己,有的人管不住自己、管得住自己的人不仅不会沦为“人渣”,还有可能成为“人杰”。管不住自己的人不仅不会成为“人杰”,还有可能沦为“人渣”、既然我希望婷儿往“人杰”的方向发展,当然要把她培养成一个管得住自己的人。
所谓“管得住自己”,就是有足够的自制力推动自己做该做的事,并阻止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当婷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行动能力,却又不具备是非观念的时候,我是怎样让她学习“管住自己”的呢?
1977年,在认识婷儿爸爸之前,我曾从一本“文革”前出版的小册子上看到过一个苏联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小伊万1岁多的时候。特别喜欢断他爸爸的书和本子,爸爸就给伊万一些废报纸让他撕,并告诉他说:“这些废报纸是可以撕的,那些书和本子是不可以撕的。”以此使孩子建立起“范围”的概念。
我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早就想实践一番。婷儿也开始撕书的时候,我就用伊万爸爸的办法,给婷儿划出了第一个“可以”与“不可以”的范围。我认为,划定范围,建立“可、否”观念,并要来孩子遵守规定,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一在克制着不做某些事的过程中,培养的是通向成功的另一种重要素质:自制力。
范围一旦划定,就必需始终如一地要求孩子遵守。用日本皇后美智子当太子妃时教育孩子的话来说,就是“一次也不能例外”,违反了就得受罚。孩子为了避免受罚,就会学着约束自己不做大人不让做的事。
有人说,孩子这么小就如此严格要求,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的体会不是这样。一般来说,严格的教育对孩子都是很痛苦的,但一开始就严格的教育却并非如此。就像城市建设一样,如果广州币政府以广州市街道不整齐为理由强行重建币区,那么一定会给币民带来很大的痛苦。可是珠海就不同了,由于一开始就按市政规划修建街道、住宅,结果市区像棋盘一样整齐,却没有给市民带来任何痛苦。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不允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