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信念系统: 创造与毁灭的力量
,一年盈余六十亿美元,成为汽车制造业的佼佼者。
福特汽车公司是怎么做到的呢?在处于最恶劣的情况时,他们从日本人那里终于学到了美国人对于品质的观点,例如福特公司为了保持某一车型的经济产量,而把该车型一半数量的变速箱委交给一家日本企业生产,可是在车子销售时福特公司却发现不少顾客指名要买日本制的变速箱,若是缺货他们宁可排队等或多付点钱也没关系。这种现象让福特公司的主管们颇为不快,心里第一个反应便是认为顾客未免太挑剔了,同是按照品质标准而只不过分由美日两地生产的变速箱会有什么样的差异?然而在戴明所主持对这种变速箱的测试下,发现福特美国工厂所生产的变速箱声音比较大,也常出毛病,比起日本工厂生产的变速箱相差不少,后者几乎没有响声、震动、很少出毛病。戴明教导福特员工的一个观念,就是品质永远不会多花什么成本,这跟大部分人所持的观念相左,因为长久以来大家便认为品质只能达到某一水准,超过这个水准便会成本失控。当工程专家把福特所生产的变速箱拆开,量测了所有零件的尺寸,发现都在品质检验的标准内。这个检验标准也曾送到日本生产变速箱那家工厂去,当专家检验他们所生产的零件时,几乎每个零件的尺寸都分毫不差,甚至于可以这么说,若是不放在显徽镜之下量测还真找不出什么瑕疵。
为什么日本工厂就能做出比合约中所订的品质标准为更高的品质呢?没有其他的理由,就是他们深信品质永远不会多花什么成本;只要他们能做出够品质的产晶,就必然能蠃得顾客,而且是忠诚的顾客,这种顾客可以为他们的产品耐心等待,甚至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就是本于这个信念,日本企业便全心致力于不断改进品质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得以横扫世界市场而鲜逢敌手。这个信念是美国品质大师戴明首创,外销到日本而发扬光大,我们美国人若是想重振衰疲的经济,就必须回过头来好好认识这个信念。
有一个观念对美国的整体经济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个观念就是戴明所说的数字管理。长久以来美国企业便相信利润是由降低成本、增加营收这二项所产生,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便是受此之害,它发生在黎恩陶森主持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时候。当时正逢产业界不景气,各家企业的营收都大幅滑落,为了立即提高公司的利润,陶森采取的作法不是提高营收而是降低成本。他辞退了三分之二的工程设计人员,就短期看来他是作了一项聪明的决定,因为利润立刻往上窜升,也因此陶森被全公司视为救星。可是没有几年克莱斯勒就又陷入收支的困境,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其中的原因固然不止一个,不过就长期来看,乃是陶森那个辞退工程设计人员的决定不当所致,因为它严重破坏了克莱斯勒素以设计著称的基础。我们经常会发现伤害公司最甚的是那些作出短视决定的人,可是奇怪的是他们却常领高薪,他们所想出的办法固然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可是却种下了更大问题的因。相对于克莱斯勒这个例子,福特汽车之能扭转颓势就全仗它的工程设计人员,他们因为设计出Taurus这种新款的车种,树立了汽车品质的新标准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从上述的例子可知,信念会影响我们所作的一切决定,不管是事业上或生活上,从而主宰我们的未来。我们若希望有个成功且快乐的人生,有一个重要的信念必须接受,那就是得时时不断改进自己人生的品质,不断成长、不断拓展。
日本企业就很明白这个道理,其之能有今日的风光固然得力于戴明的指导,不过他们不断追求品质的决心也功不可没。他们经常把一个字挂在嘴上,那就是改善,这个字在日文上即有没有休止的意义。他们常常进行改善,不管是业务上、生产上或是人际关系上,务必日日都有进步。事实上改善有个原则,就是逐步慢慢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