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信解品第四
无所舍、无所受之义理後,顿时觉悟「空」之妙义。虽说虚空内无一物,但仍然是存「有物」于其中,有与无乃相对,若人能将虚空粉碎,则能明佛性、见本源。故虚云老和尚云:「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
虚云老和尚在扬州高旻寺的禅堂内,第六枝香开静时,护七(禅七之工作人员)照例为禅和子倒茶。一不小心,将虚老之小茶杯碰落地面,发出清脆的声音,顿时把虚老从无量劫的迷梦中惊醒过来。茶杯坠地,一声乍响,虚空粉碎,狂心顿歇。(狂心即指攀缘、烦恼、执著之心)。故释迦牟尼佛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楞严经亦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意谓狂心即菩提,当狂心歇止,菩提就会显现。
摩诃迦旃延尊者。摩诃即大之义;迦旃延译文饰。尊者亦有其他名字,如「好肩」、「扇绳」及「胜思」。在佛之众徒中,他是论议第一,辩才无碍。他以善巧方便,滔滔不绝的辩才,折服许多断见之外道。有人问:「如何才能见到这位善巧说法的尊者?」他就在法华会上,也就在你面前,但你却见不著!
摩诃迦叶是第一代祖师。他仍在世上,现在在中国云南鸡足山内打坐入定,既未往生,亦未涅盘,他等到弥勒菩萨成佛时才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授于弥勒佛。
「迦叶」,译饮光。因他身上能放射紫金光而隐蔽其他光,如日光、月光、星光等,如同饮光。他身现金光,是因为在往昔曾与其妻(紫金光比丘尼)共同为毘婆尸佛之佛像修补装金。「迦叶」又译为大龟氏,因其祖上的人修道时,曾见有只大龟驮著一个图,故由此得名。大迦叶名叫庇钵罗,是树名,因为他父母向这树神祈祷而生了他,就以树为名。
摩诃迦叶曾是一位拜火神的外道,认为火神是最高尚之神明。佛陀在度化五比丘後,认为机缘成熟,乃往而度化摩羯提国中一位名声显赫的长者——摩诃迦叶,那时他已一百零二岁的高龄。当尊者了解自己的修行功夫,比不上佛之境界与神力後,就五体投地,皈依佛教,实行苦修,成为头陀第一。头陀行门有十二种,佛见尊者已年迈,故劝他不必过份苦修,但尊者乘戒俱急,不肯放弃苦行。故佛陀赞叹曰:「我佛法能久住于世,与迦叶行头陀行有大关系。他能如此修苦行,我佛法必定会久住于世。」
摩诃目犍连尊者。目犍连是梵语,译为莱菔根,或采菽氏。尊者有大神通,有一次他运用神通从东方出发,达无量无边世界,但无论走多远,都无法达到一个没有佛声音所在的地方,因为佛之法身是无处不遍,无处不在,佛是尽虚空遍法界。
目犍连是一位大孝子,当他证得五眼六通,得罗汉果後,遍观世界,找他母亲,见到他的母亲在地狱做饿鬼,受大痛苦。目犍连尊者悲痛欲绝,即时托一钵饭给他母亲食用,她连忙用袖子将食物掩盖,唯恐其他饿鬼看见来抢。谁知食物才一进口,都化成火,而不能下咽。这是因为她罪业深重所得之果报,目犍连尊者虽有大神通,却不能拯救他的母亲,于是即刻去求佛相救。佛说因为他的母亲生前诽谤三宝及轻慢僧人,又爱吃鱼卵,故堕入饿鬼道。若要拯救其母,必要于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时,设盂兰盆(解倒悬)供。先供十方佛、法、憎,十方僧未用斋时,旁人不得先食用。藉十方僧众之清净功德,其母即能出离苦海。
佛制比丘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为期三个月。在这几个月内,夏天炎热,路上虫多,为养成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故僧人们都不到处跑,以兔踏死地上的小生命。七月十五日为僧人们结夏圆满,自恣之日,亦叫佛欢喜日。是日,众僧人共同来纠正彼此的过错,坦白地自认过错,或要恣任僧举,请大家说出自己的过错,以便忏悔。大家互相劝勉、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