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不过瘾心中就会起烦恼,刚才说太早的时候,太早来,你心里没有准备,也不会快乐,太慢来,你在那里期待,也不会快乐,那就要你恰好需要时,它刚刚好来,这样碰巧就真快乐,但是那个快乐也是一刹那,那个刹那快乐过去以后它会「变坏」,那么变坏叫做「坏苦」。「一切法的本质是苦」,叫做「苦苦」。可是这个快乐会改变,它的性质会改变,会变坏,无常嘛!那会变坏,所以叫做「坏苦」。有一种苦呢,即使不是变坏,即使本身不是苦,也就是说不是「苦苦」,也不是「坏苦」,但是它会一直「迁流造作」,那叫「行苦」。「迁流造作,变动不居」那你把握不住,捉摸不定,那么这就是「行苦」。举一个例子,譬如说「善变的女人」,女人的脾气最善变,男人常常被女人搞得糊里糊涂的,那就是因为女人的脾气善变,所以男人就因为这个「善变」而很苦,这个叫做「行苦」。不过人就是这样愚痴啦!你若不让他这么受苦,他又觉得不过瘾,所以非得这样苦不可。那么所以佛说「众生颠倒,以苦为乐」,你如果不(令他)这么苦的话或说不是这么善变的话,又会说她「不够女人味儿」。所以「声闻智」就是「苦智」,是一切声闻智的根本。然后声闻因为要出离一切苦,所以从「苦圣谛」开始。这「苦」是「苦果」,「集」呢?是「苦之因」,由果推因,所以由「苦圣谛」到「苦集圣谛」,「集谛」是一个缩讲,它的全称叫做「苦集圣谛」。「苦集圣集」接著呢?是「苦灭圣谛」,「苦灭圣谛」就是「涅槃」。那要怎样达到这个「苦灭圣谛」的果呢?那就是求它的「因」,(其因)就是「苦灭道圣集」(道)。这在声闻乘里面,所谓「阿含圣典」里面都是这么讲,「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简单的讲叫便是「苦、集、灭、道」。好!那么这之中都有一个「苦」字,对不?它是为了要「离苦」而修的,「离一切世间苦」。这个「世间」是指「三界」,「离三界之苦」,这个是「声闻智」。接着「缘觉智」呢?「缘觉智」主要就是「无常」、「无常智」。「缘觉」是修「十二因缘」或「十二缘起」,「无名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娶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纯一大苦聚」,那么这「十二有支」表示三界「生灭的无常」,缘觉的修行人就体会到这个生灭的无常,所以是「无常智」,以「无常」为代表。接着「菩萨智」,菩萨的智慧主要「空智」,「空智」就是「人空、法空」。因为声闻智是证到「人空」,那缘觉智除了证「人空」还证到部分的「法空」,因为「以无常故空」嘛!那「菩萨智」呢?就「人法二空」。接着「佛智」呢?佛智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智」,那即是「空不空智」,也就是「一切中道智」。那「凡夫智」是什么?凡夫智就是所谓的世智辩聪。
那么这里讲说「常行智慧」,当然就不是指「声闻缘觉」的智慧,主要是指至少菩萨的智慧,菩萨跟佛的智慧,要常行这样的智慧。那么佛的最高的智慧呢?简单讲是「无有少法可得」,「于一切法不缘、不娶不著、不坠这就是佛智,如果能够常行这样的智慧呢?就是「般若行」。所以「般若」不是只是喊「空啊!空啊的9因为所谓的「空」啊!是「空而不空」,是依「如来藏」而来的。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愚」就是若心中起「一念的愚痴」,假如心里起「一念」,那一个念头是愚蠢的,是愚痴的念头,这样你心中所有的般若,都断绝了,都没有了。
「一念智,即般若生」如果心中能够生起一念的智慧啊,那么就是「般若」生起来了,所以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的「心念」,这一点点的心念、心里头一点点的不要说有「智慧之念」,说「善念」善念就好了,只是这善念、一刹那的善念,就不知道过去世修了多久才有办法,不然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