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好的地方,或是坏的地方统统「不取不舍」,不爱不憎,「不忻不悲」,这样叫做(大般若之)「大」。所以世间人常说「我能爱能恨」或「我嫉恶如仇」(这是凡夫人的境界),但是修行人、修佛法的人,就不说「嫉恶如仇」了。学佛的人要怎样呢?要「不憎恶人」,这就很困难了,对不?不憎恶人,不但不憎恶人,甚至佛在佛经里说「于善不善等以慈」,「于」就是「对于」,对善人和不善的人统统平等地有慈悲叫「于善不善等以慈」,这就真的「大」了,「大悲大悲」是没有条件的,并不是说他是善人所以我对他好,他是恶人我就不对他好;他是善人我就对他慈悲,他是恶人我就不对他慈悲。
经文:〖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看到这里。
「善知识,善人口说」这「迷人」他只是「用口」说而已。若有智慧的人,他「用心」在修,他在心里面修。「口不乱说,心在修行」,要是没智慧的「迷人」、愚痴的人,就只有一天到晚嘴巴吱吱喳喳地说,心里都没在修;还有一种「迷人」,愚痴的人、迷惑的人「空心静坐」,他就要把这个「心」空掉,在那里「静坐」,「百无所思」一切都没有在想,说他能这样而自称很伟大,为什么?因为他说「我可以把我的心都空掉」,其实这是愚痴,因为你不可能把那个心都空掉,即使你真的可以把心都空掉,也不会有智慧的,你知道吧?即使你能够空掉的话,也不会有智慧,也不能度烦恼,所以就称为「迷人」。「此一辈人,不可与语」说这种人啊!就不能和他一起说话,(不能)说什么呢?(不能)和他说这个「无上法」。「为邪见故」就是他「为著邪见故」,因为他心中有邪见。「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我们这个「心」的「量」本来很「广大」,可以「遍周法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用即了了分明」,如果在应用的时候就「了了分明」,「了了」就是「清楚」的意思,很清楚又分明。「应用便知一切」若是应用这智慧的时候就「知一切」,就是如实知道一切法。「一切即一」对这个修行人来说,他就证得「一切法」就是「一」,「一」就是指「一相」,「一相」就是「真如相」。「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真如相」就涵摄「一切法」,所以它能够来去自由,「去来自由」就是「来去自由」,这样就是「生死自在」。「心体无滞」他的「心」的本体、「心」的本体没有障碍,「滞」就是滞碍,就没有障碍了。这样的意思就是「大般若」的意思。
第十五集完。
六祖坛经义解
般若品第二
第十六集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这里接下去。
经文:〖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看到这里。
「善知识」就是六祖称呼与会大众,就好像佛称与会大众说「善男子,善女人」的意思一样,那这个「善知识」就包括所有的男子女人。「一切般若智」般若的智慧啊,「皆从自性而生」,「自心本性」而生出来的,为什么说「生」呢?因为「用」的时候就「有」,「不用」的时候就「空寂无相」,所以称为「生」。那这个般若之生呢?也是要与外面的因缘和合,所以会生起。就好像闪电一样,闪电也是因缘和合,「阴阳二极」和合的时候而生的。「不从外入,莫错用意」这个般若的智慧啊,不是从外面进来的,是「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