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在)娑婆世界都不去阿弥陀佛那儿呢?因为我们比较爱这里、比较不爱阿弥陀佛呀!所以就一直「住在这里」,贪著,因为「贪著这个娑婆世界」,所以就「住在这娑婆世界」,所以这个(著)是「因」,这(住)是「果」,所以「坠是因为
「著」,「著」是「贪」,「贪」是因为「爱」呃。然后我们再「十二因缘」来看,「十二因缘」里面有「爱、娶有」对吗?「爱、娶有」这三支,咱们若看到一个东西,我们心里「爱」就去「裙,「裙来了以后「拥有」了,拥有以后呢,就会「执着」,就「著」了,「著」了以后呢就「坠了,这「著」就像「粘坠了同样的意思,就象苍蝇被那粘苍蝇的纸「沾」到一样,拨不开,那个叫「著」,所以这个程序是这样子。所以众生为什么会「住于法」,那个「坠就是「贪着法」,那为什么会「坠呢?就是因为「贪著」,那为什么会「贪著」呢?就是因为「爱、娶有」而来,这样子。那「应无所坠也就是「无所住著,而生其心」,这「应无所坠就是说主词省略掉了,谁「应无所坠啊?是「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要从「金刚经」前面一开始讲,从那个地方看才知道,金刚经开始时,须菩提长跪合掌问佛说,「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坠、或是「云何应坠?「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的回答是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应无所坠就是说,现在整个讲给你听,「应无所坠的意思就是讲「对一切法无所贪著」,这样就对啦8应无所坠的意思就是于一切法、对一切法都无贪著,这样叫作「无所坠,这是头一步。虚云老和尚他在九十二岁或许是一百零二岁的时候,写一个「应无所坠,这个很有名,那个书法很美,而我把它框起来,后来我在闭关的时候,一直看着它,因为虚云老和尚是习禅的,我看到后来,觉得好像欠一半,因为下面一半很重要,上面一半是西装的上装,下面那一半是长裤,没穿长裤难看。「而生其心」就是那个长裤,那个很重要。现在讲「而生其心」,什么叫「其心」呢?这你查不到啦!我把所有的金刚经五十家注本都拿来看,都没有,都没有讲到。我现在跟你讲,「讲破不值三个钱」,但是又很值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个生什么「心」呢?「其心」就是「大悲心」,应该无所住而出生大悲心。那「无所坠是什么?「无所坠是智慧,那因为「无所坠所以能够自度、而且究竟自度,而且不但究竟自度、能够究竟涅槃,能够得无上大涅槃,这「无所坠,但是得到无上大涅槃是「自度」,但是你也还要「度众生」,所以「而生其心」。不是你自己度了以后就好了,所以穿西装不可穿一半,下面也要穿呀!才能看,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我们以经解经,「楞伽经」里面讲「智不得有无,而生大悲心」,智慧已经证到一切法、而没有说「有」或是「无」,没有执着它「有」、也没有执着它「无」,那就真正的「无有少法可得」,那就是最究竟的大智慧,就是无上菩提。自己达到这个境界以后,然后生大悲心,什么意思?广度众生。所以又回到三皈依文里面讲,「大慈愍故」。所以修行者、大菩萨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后,应该是对于一切法,对于世间、出世间、佛法、世间法都没有贪著、都没有住著,但是因为这样子而自己证得无上菩提而自得解脱,但是还要生出大悲心来广度众生。所以虽然「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但是还是坐菩提树、还是成菩提广度众生。
「慧能言下大悟」。我听到这句话,听到这儿五祖大师解释之后,我就大悟了。悟到了什么呢?悟到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一切万法都都不离自性啊!悟到这个。什么意思啊?就是说一切万法都是依靠这个自性发出来的,这「离」就是一切的万法都和这个自性不可分离,「离」就是分开嘛!然后从自性所发。所以「遂启祖言」因此我就启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