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是真正的「有相偈」。你看第五页「身是菩提树」,他把这个身体比喻作「菩提树」,菩提树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啊,看得到、摸得著的,然后「心如明镜台」,不但是有形的身,他把它比喻作看得到、摸得着、具体的「树」,然后连「心」,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心,他也把它比喻作「明镜台」。所以把有形的、无形的都把它具体化了,所以这是名副其实的「有相偈」,不是「无相偈」。那什么叫作「有相、无相」呢?或什么是「具体」和「抽象」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老子所说的。「道」是什么呢?就是「形而上」。「形而上」就是说「形上」,是「超过形相以上的东西」就叫作「形而上」。那超过形相以下的,叫做「形而下」。如果是「道」的话,全都是形而上的。这「形而上」英文就称作Metaphysics;「形而下」就是「有相」的意思,我们佛教讲「有相」,「形而下」就是「器」,「器」是可以看得到的东西,器具嘛。所以这个神秀的偈子是十足的「有相偈」。「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这个偈诵的境界在那里呢?第一个它是「有相颂」;第二个他是「入门的功夫、基础功夫」。这个入门的功夫呢,也必须要做,但不是一个开悟的境界就对了。那开悟的境界,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个是开悟的境界,而六祖大师这个偈,他了呈示自己的境界以外,他主要就是要破、破斥,破斥什么?破斥执着。那他怎么破法呢?那就是「将言破言,就地取材,不立一法」。怎么叫做「将言破言」?就是说他都利用神秀写的那些重要的字句,然后去破斥它,他自己本身没有立任何一法,这就是利害的地方,高明的地方。「就地取材,不立一法」,顺便讲,以诸佛祖师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法门,就是引导众生破斥众生的执着。那么六祖大师这个偈子也是破斥他对于有相法的执着。为什么?因为他执着菩提有个「树」,「有」就是执着修行一定要坐菩提树,这样你知道吗!修行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那菩提树就代表很多啦!那这个明镜一定要有个「台」,要不然你的镜台怎能站得起来,怎么能梳头发?要梳头打扮也要有镜,要有镜台,对吧!六祖大师说这心中那个镜不一定有「台」,若要修菩提也不一定要有一颗树,我在山洞里也可以啊,或是说我在别的地方也可以啊!不一定要有一颗树,那一颗树也不一定要是菩提树啊,我若要芭乐树也可以啊,这样的意思呀!一切法本来就没一点儿可以让你执着,本来无一物嘛!可以说这个是「我的」,这是「我证到的」等等,你怎么可以说在心镜上面可以惹尘埃,这心镜上面本来就没有尘埃啦!所以是破斥他的知见执着,这样知道吗!所以你听了不知有没有明白,若有明白以后就不必「哦哦耶伊耶伊」了。我现在说这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就好象祖师的智慧,你好象在唱山歌,这样。呃,看下面。
经文:〖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看到这里。
这个江州别驾写这一首偈,写完了后,一切徒众大家都很惊讶,就互相都在讲,哦,真奇怪啊8不得以貌取人」,不能看人的表面噢,「以貌取人,失之子予」这是「论语」
里面讲的。「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