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如如之心这就是讲,如果证到「内法如,外法亦如」,如果证到这「内法」是真如、「外法」也通通是真如、「一切法都是真如」,那这个「心」就是「真实」,这个「真实」,「真」是真理,「实」是实际,这样就是真理实际。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若能够如是亲见,这个「见」是亲见,也就是「亲自证到了」,证悟到了无上菩提,证悟到了无上菩提的自性。
经文:〖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復两日,有一童子于碓房过,唱诵其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此偈,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先看到这里。
五祖大师开示到此,就吩咐他「汝且去」。「且」就是暂且,「去」就是离开,你暂且离开。「一两日思惟」去想一两天,你不用赶,一两天再作一个偈,拿来给我看,你的偈如果入门,就是「见性」了,我就交待「衣法」给你,神秀就出来顶礼,经过了好几天,作偈作不成,心中就恍惚,神思不安,心神和思想统统都不安,好像在作梦,「犹如梦中」,行坐通通不快乐,又过两天,有一个童子、有一个小孩子经过碓坊,就是工作的地方,「唱诵其偈」,就听他诵神秀的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慧能就是他的自称,我一听到就知道写这个偈的人,没有见到本性,还未见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我虽然「蒙」,就是受到,我虽然没有受到人家教授,没人教我,但是,我早就知道那个意思了,这在佛法里称作「无师智」,或是「自然智」,无师智或是自然智,修行要修到这地步,才能说有些许成就,我在「古早」(很早)的时候,如果看经看过后,虽然没人教我,我就知道意思,就可以说给人听,如果没有什么注解的书,我看也能了解大部分啦,但是这和六祖大师比起来,还差很多。如何说呢?因为他不识字,他只听就知道了,而我要看,所以这差很多,因为我书读了一肚子,全是草,草装了一肚子,才能如此。所以,这个叫做无师智、自然智,所以,佛法里面这种境界确实是有的,这不是,也不是传说,真正是有的。还有我现在跟你讲一个「正知见」,很多道场或是寺院或是佛学院,都在说要「训练讲经人材」,在我个人的看法,这讲经的人才是不能训练的,这「讲经」要怎么来呢?「讲经是从修行中来」。所以,这不是说你看看书你就能讲经,不是这样的。所以你如果没有修行的话,你只能作什么?你只能收集资料,对不?收集资料,然后把佛经当作世间的学问来做,那收集资料,然后把别人的意见讲出来如此。如果这样讲的话,就好像在作一个研究报告而已,所以,那如果以真实的意义来讲,就不叫讲经了。所以讲经有很多种,像以前的祖师,最高级的讲经就象六祖大师那样,他就没有书啊,也不必看书,而他说出来的就是经啊,他跟佛祖一样,对不?这是最高级的。第二级的就是说佛祖或祖师、大菩萨所说的经他把它拿来解释,而他拿来解释的时候,他也不用看别人的注解,他自己看,而依自己的境界就一直讲下去,这样子。第三种就是什么?就是他须要研究、要收集很多资料、很多注解的书,然后去研究、然后又再参究,「研究」和「参究」不一样哦!譬如说「楞严经」那不是只有研究就可以的,你文字上懂,但境界没到那里,你也讲不出来啊,更何况很多大德注的重要的地方都没注到,那就要靠你自己了。像圆瑛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