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七 机缘品 问题讲解
,非常思念佛陀,就请目犍连尊者利用神通力,带了一个会塑像的人到天上去,瞻仰佛陀的样子,然后回到人间,用檀香木塑一尊像,这就是佛像的开始。当佛陀从天宫回到人间的时候,雕塑的檀香木佛像竟然会走动,向前迎接真的佛陀,佛陀对这尊塑像说:以后末法时代,就要靠你为人天做福田了。所以,现在大家拜佛,也是祈求平安、幸福,是祈求一种功德、福田。六祖大师也用这样的话,对塑像说:永为人天福田。同时用法衣来酬谢方辩。方辩禅师便将六祖大师给他的这件法衣分为三份,一份披在所塑的像上,一份自己留着做纪念,一份用粽叶包裹起来,埋藏在地下,并且立誓说:后世得到这一件法衣的人就是我,将出世在这里重建殿堂,安身度众。六祖大师于五祖弘忍座下三更受法,人尽不知,弘忍大师说:我有正法眼藏,传授给你。又说:昔者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皆不信,所以他说:我们从佛陀那里代代相传,这袈裟表示一种信仰。代代相传,法法印心,衣钵本身是无情无意,但是藉衣钵的表征,我们要自己自悟自解。这就是传授衣钵的意思。自古以来,佛佛相传,密付本心。因此,有人问六祖的曾孙黄檗希运禅师说:六祖他不会经书理论,为甚么五祖弘忍大师要传法给他?神秀上座是五百人的上首,讲经三十余年,为甚么没有传法呢?最主要的,六祖大师是心里契合如来的真心,所以才能得到这个法。衣钵本身没有甚么意思,它代表的是道、是法;得到衣钵,就等于得道、得法。因此,过去的祖师们,总想从前代的大师那里,得到一个表征的传授,表示衣钵相传。在〈机缘品〉的最后,引用了卧轮禅师的一首偈语: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一首偈语是说,卧轮禅师的禅法很高明,他能把各种妄想、分别断除,对待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好或不好,人我是非等一切境界,都能不起心动念,所以菩提、正觉就好像天上的太阳那么光明,像时间永恒无尽,充满无限的未来。但是,六祖大师听到这一首偈语以后,并不以为然。因为,惠能大师的道,并不是叫人天天只是不动念、不工作。六祖惠能大师是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你在生活里修行,所谓舂米、推磨、打柴、担水,这都是修行,都是学道,何必一定要对境心不起,才能菩提日日长呢?在工作里面修行,不是更能见出真工夫吗?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假围绕,只要我们心不在万物上计较,万物围绕我们,也不必怕呀!所以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你以为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世间,还有另外一个菩提可证吗?这是六祖大师所不同意的。张拙有一首偈语也说得很好: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本来我们的真如自性光明朗照,恒河沙界都是我们的自性之光,凡夫也好,圣贤也好,乃至一切生物,都与我们是一家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谓我心如灯笼,点火内外红,由外可比内,明朝日出东。真心不可以比,有了比较、分别,就不是那么一个真实的东西。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听到卧轮禅师这首偈语以后,他说:此偈未明心地,太过抽象,太过消极,如果你们依照这首偈语来修行,那只是一种束缚、停滞。我这里也有一首偈语,在平常日用之间自有妙处。这一首偈语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惠能我没有伎俩,我也不持戒,我也不犯戒;我不拜佛,也不谤佛;我不动念,我也不是寂静;我就是随缘而住,随缘生活。曾经,庞蕴居士问马祖道一禅师一个问题,他说:河里的水也没有精,也没有怪,可是这水却能乘万吨的舟船,此理如何?马祖回答得很妙,他说:我这里也无水,也无舟船,你说甚么精怪呢?意思是说,你为甚么都要用对待法来悟禅呢?禅是超越对待的。迷悟之间不是禅,迷悟之外才有禅。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