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七 机缘品 问题讲解
;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听了以后,即刻恭敬顶礼百余拜,求老师准他忏悔,并且承受法乳。后来,神会禅师为了感谢恩德,便留下服勤作侍者,一直不离六祖左右。六祖大师和神会禅师师徒之间,他们的思想相通,心心相印,自不待言,而六祖对神会禅师的教导,更是老婆心切。有一次,六祖集合大众,宣布说: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得否?神会禅师在大众中,即刻站起来,回答说:这个我知道,是诸佛的本源,是神会的佛性。六祖惠能大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的呵斥他说:跟你说过,无名无字,你偏要唤做本源,偏要唤做佛性,你就是将来有出息,也是个知解宗徒,也只是个知识份子!本源、佛性不是嘴上说的,语言里的不是本源,不是佛性。神会禅师在六祖大师座下,受到六祖这样严厉的开示、磨练,因此,后来神会大师成为一代宗师,把南宗顿教发扬光大,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尤其,神会禅师为了树立南宗的宗风、正统,直陈北宗师承是旁,法门是渐,神秀是旁子,嫡传是六祖惠能,法门是顿。他从四十多岁一直到八十多岁,不断与神秀大师的弟子普寂对抗,可以说为了师门,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有一首诗说:寻僧偶尔入山行,青磬红鱼未了情,绿竹还随人意思,吟风来伴读经声。已了娑婆未了缘,深情只欠祖师禅,大悲殿里千尊佛,空向人间泛渡船。神会禅师的深情只是为了要报答六祖惠能大师,他的心愿只是为了弘扬南宗的顿教法门。所以,神会禅师的一生,一直到唐代肃宗皇帝敕定南宗为正统,总算圆满所愿。因此,我们现在捧读禅宗史的时候,对于神会禅师这位一代高僧,不禁油然生敬。十.六祖大师赐衣给方辩禅师,以及对卧轮禅师的偈语提出评议,这两件事情有甚么特别的含义?六祖大师自于黄梅五祖座下得到衣钵传法以后,受到的迫害不断,因此在他心里已经体会到衣钵的争端很多,也决定从此不再传授衣钵了,然而为何后来又要赐衣给方辩禅师呢?有一首诗说得好,两岸桃花红似火,夹堤杨柳绿油油,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河一点青。两边岸上的桃花通红,两边堤防上的杨柳绿得青翠,你远远地看到白鹭鸶两个眼睛瞪着水里的鱼虾藏身之处,突然那么一下,冲破平河一点青。佛法本来就是那么个样子。不过,又要经历那么一刻,所谓衣钵相传,就是以心印心。又说:五月西湖凉似秋,莲荷初动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五月里的西湖如同秋天一样的凉爽,荷花初放的时候,飘来阵阵的清香,花虽无情却解语,因此只要我们得道,一切山河大地,情与无情,皆能同圆种智。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郁郁黄花无非妙谛,青青翠竹总是般若。因此,禅师们悟道以后,传衣钵,主要的就是那么一点头,就是那么一个印心的方便。说起惠能大师付衣给方辩禅师的机缘;有一天,六祖大师跪在水边的浣衣石上洗涤五祖所传授的法衣。忽然来了一个游方僧,先行礼拜,接着对六祖大师说:我方辩从很远的地方来,我希望见到五祖所传的衣钵。六祖大师听他这么一说,就出示衣钵,同时问他:上人攻何事业?方辩禅师回答:我会雕塑。六祖一听:你会塑像,你试着塑看看,能否把我这个样子塑个像吗?方辩禅师仔细观察一番,回去就照六祖大师的样子,塑了一个像,像高七寸,唯妙唯肖,堪称艺术精品。六祖大师师看了以后,说:你只解塑性,不解佛性。意思是说,虽然雕塑的好,不过,你只了解塑像之性,至于精神、佛性你却塑不起来。因此,六祖大师就为方辩禅师摩顶,并且说道:永远作为人天的福田。这一段事情,正如过去佛陀住世的时候,曾经上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没有回到人间,当时的优填王及大臣、弟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