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六 忏悔品 问题讲解
在佛前烧香、礼拜、分一点佛的灵感回来。于是她决定把这尊白瓷的观音圣像请到寺院去分香、拜拜。当女居士到了寺院,看见佛桌上已摆满了供品及等着分香的佛菩萨像,于是就把别人的供品和佛菩萨像移开,将自己的白瓷观音摆在中间,开始烧香祝祷。可是,自己点的香,随风四处飘散,都飘到别人供的佛菩萨像上去了。女居士心想:我的香怎么都给别人供的佛菩萨像闻去了,而我的白瓷观音反倒没有闻到这个香。因此,她就自作聪明,把香环绑在瓷观音的鼻子上。这样一来,本来很美的白瓷观世音一下子变成了黑鼻子的观世音,所以,后来,这个白瓷的观音菩萨就叫黑鼻观音。这是说明,佛性是超越时空,超越你我的对待法,然而凡夫众生因为有时间的观念,有方位的观念,有种种的分别、计较,因此不能认识自性佛。天台学者道文法师有一天向研究天台教义六年,而后习禅有成的日本真观禅师请法,他说:《法华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意义就是认为树木花草都能成佛,请问:花草树木真能成佛吗?真观禅师不答反问:你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对你有何益处?你为甚么不关心自己如何成佛呢?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这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切宇宙万物,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出,只要我们自己成佛,树木花草、大地山河就跟着成佛。所以,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心中的众生,只要我们自己证悟自性,一切大地山河都是我的。所以,佛教常用明珠在掌比喻佛心般若并不在高远之处,而是人人可握之物。然而,石中之火,不打不发,石头虽可发火,不经敲打,火不出来。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若不修不证,就如同宅中宝藏匿济,乏于孤穷;衣内明珠弗解,贫于佣作。那么,如何才能明心见性,找回自己的自性佛呢?最重要的是必须放下我执、我见,抛弃一切迷妄、分别,如此才能超凡入圣,见自本性。二.甚么叫自性五分法身香?永嘉大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在佛教里,自性、佛身、法身、佛性、真如等,都是指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法身。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手上拿了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甚么颜色?四方天王看后,各随所见,分别说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就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甚么颜色?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的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没有东西,那有甚么摩尼宝珠呢?佛陀真实的告诉四天王道: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这是说明我们的自性就像一颗摩尼宝珠,每个人来看,所看到的颜色都不同。其实这个宝珠的颜色只有一种,是个人的境界不同,而有种种的分别。好像我们的法性,本来是一个,可是由于我们迷惑了,不能认识我们的自性法身,而在自性法身之外,做了很多分别。因此,在《坛经》的〈忏悔品〉中,六祖惠能大师一开始便主动提出,要为大众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所谓自性五分法身香,就是:1戒香:所谓戒香,就是要每一个佛弟子在自己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称为戒香。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戒是佛教的法制生活。经云:戒住则法祝在佛教里,依在家与出家的不同,所受持的戒法有优婆塞、优婆夷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以及沙弥、沙弥尼的十戒,式叉摩那的六法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其中,五戒为佛教的根本大戒。所谓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受持五戒可得无量的功德利益。例如:不杀生而护生,自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