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六 忏悔品 问题讲解
度众而随缘随机应化。例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三现身,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你是甚么样的人,他就示现跟你一样,为你说法。再如释迦牟尼佛,有的弟子看他是一个普通的老比丘,有的弟子看他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庄严、崇高的佛陀。所以,应身者,就是应众生的机缘,随缘所现,随缘所变,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法身、报身、应身,讲起来是三个,实际上是一个。例如释迦牟尼佛,他有应身,但是他也有自受用、他受用的报身;他所以成佛,就是证悟到自己有一个真如自性,有一个永远没有生死,没有生灭,永远常在的法身。佛陀证悟涅槃后,他有常乐我净四德,称为涅槃四德,即:1不生不灭是常德:世间是无常的,能证悟到出世的法身,就永恒了,就有常德。2不受内患是乐德:娑婆世界,八苦交杂,苦多乐少,种种的负担、拖累、纷争,假如证得了三身,就有了乐德,乐德就是永远快乐。3离妄得真是我德:世间无常、苦空、无我,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所谓镜花水月;证悟成佛以后,就有一个法身理体上的真我,这就是我德。4超脱迷惑是净德:成佛以后,能够超脱迷惑,离开了愚昧、无明、妄想,自然如同出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的清净莲花,则虽在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却如生活在清净庄严的国土一样,这就是净德。所以,如果我们的心上能有一念的清净光,这就是你悟里的法身佛;能有一念的无分别光,这就是你悟里的报身佛;能有一念的无差别光,这就是你悟里的应身佛。只要我们把心上的清净光、无分别光、无差别光发挥出来,我们自己当下就是佛。佛不是要等死了以后才能成佛,也不是要把五蕴色身毁了以后,才有另外一个真身。在我们四大五蕴假合的身相上,你可以体会到无相、无为,体会到自己的真如自性,那就是我们已证悟了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一体的佛陀了。说到法身无相,无相的法身我们看不到,甚至于应身的释迦牟尼佛,我们也没有看到。法身、报身、应身,说是无相,事实上,所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佛是清净庄严、威德慈悲,外相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人曾说: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为顺应世间而示现的应身佛。因为无形无相,众生易生断灭见。所以,在佛法里讲,宁可起有见如妙高山,也不可起空见如芥子许,你有见,有这个、有那个还好,如果你执无、执空,生起断灭空见,那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不可以生断灭见,我们要从佛的应化身上,再进一步的体会无为自性的法身。唐朝顺宗皇帝,有一天问佛光如满禅师,关于法身、报身、应化身的问题。唐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所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从那里来的呢?现在涅槃了,灭到那里去了呢?我们经常说佛法常住世间,佛陀没有离开我们,现在我请问:佛现在在那里?如满禅师回答说: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满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维,更勿生疑虑。如满禅师回答得很好,你要问佛从那里来?到那里去?现在在那里?顺宗皇上,我告诉你,佛是从无为来的,不是有为法。灭到那里去?当然,也灭到无为的法身。从有形有相的应身,回归到无形无相的法身理体。佛陀的法身遍满虚空,虚空有相吗?虚空是甚么样子?虚空是圆的呢?方的呢?长的呢?你能说出虚空是甚么样子吗?虚空无相,但又无所不相,比方说,你是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长方形盒子里面的虚空也是长方形的;圆形的盒子,虚空在圆形的盒子里就是圆形的。因为虚空无相,所以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