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五 生禅品 问题讲解
,金链子一样能绑我们;又如乌云可以遮蔽天空,白云一样也能遮蔽天空。因此,《金刚经》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要渡河,如果没有船,自不能得渡;有了船,渡过了河,便要舍船上岸,总不能揹着船走。因此佛法的一切修行,例如念佛、参禅、礼拜、布施、持戒等,当你得度以后,这一切法门也一样要放下。你不放下,执着参禅,执着打坐,又如何能解脱自在呢?佛教有所谓大乘、小乘。大乘菩萨的修行,就是心不着物,他的心不在对待法上分别,因此烦恼与涅槃在他看来是一而不二,他把烦恼当作涅槃,所谓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但是小乘的罗汉就有分别,有计较。在《维摩经》中有一段记载:很多的大乘菩萨和小乘罗汉聚集在维摩丈室里,有一位天女从空中撒下很多美丽的花朵。这些花朵飘落在菩萨身上,随即掉到地上,可是花朵落在罗汉身上,就黏在衣服上面,任凭罗汉用手去拂除,还是弹不去。这是比喻菩萨的心中不着一物,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因此,能让心中空无一物,则不但烦恼不会执着,涅槃也不会执着。而声闻、罗汉,这些小乘心有所执,因此,纵使烦恼妄想能断除,他也是被真如涅槃所束缚。所以,在佛教里认为,小乘的声闻、罗汉执着一切诸法而来参禅打坐,就如同蚕之吐丝,束缚了自己的法性,把自己的圆明真智给法执綑绑了。如同一个人有病,要吃药,病好了,就不要再执着这个药,你执着这个药,也能成玻因此,学佛修行,要紧的是了知诸法平等,自然能证悟到清净平等的安乐。像小乘的声闻罗汉们,讨厌喧嚣烦闹,太热闹了,就不能安静修行,非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闭关才能修行,这就如同弃面求饼,我不要面粉,但是我喜欢吃馒头、烧饼。烧饼是从面粉调制而成的,你不要面粉,那里有馒头、烧饼呢?所以修行不是逃避世间,而是在世间的五欲六尘里,能不畏惧,不被五欲六尘左右,能在生死尘劳里才有真如涅槃可证。所谓热闹场中可以做道场,能够在闹中取静,才是真静。所以,只要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假围绕?说到虚妄缚人,清净也能束缚人,再举一个譬喻,例如,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甚么要念佛?为了要对治心里的烦恼、妄想,也就是要用念佛的正念来对治妄念。但是念佛的一念也是执着,正念也还是有念;因此,最高的境界,就是要用无念来对治正念,也就是说,真正的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才是真的念佛。过去,禅师们的修行,所谓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意思就是不必过份计较是非善恶,因为法无善恶,善恶是法。法在于人说,所谓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成邪。正如一个善于用药的医生,砒霜、毒药都能够治玻因此,学佛修行,若能勘破、放下、自在,是则妄固然不能缚人,净也缚你不得!五.如何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个时候,平等心、无分别的心就会生起,也就不会过于计较人我之间的是非、善恶与过患了。尤其,学佛修行的人,和别人相处,要观德莫观失,要随顺莫违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计较过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即使没有过,我们本身有时也会制造一些误会,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做不当的要求,导致珍贵的友谊、亲情因而破坏,殊为可惜!所以,我们能够观德莫观失,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多观照自己,多反省自己,多要求自己,不要太计较过失,自然就看不到别人的是非、过患了。因此,如何才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最要紧的,是要净化自己的心,净化自己的看法。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