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三 决疑品 问题讲解
孝养父母,你懂得仁义,必定上下互相爱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你懂得谦让,对于长幼、尊卑,自然能和睦相处;你懂得忍耐,一切不如意事自然不会斤斤计较,则能止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我们从表相上看木头、石头,那里有火?但是钻木可以生火,凿石可以取火,因为木头、石头里面有火的性能。正如每个人皆有佛性,虽然看不到,但不是没有。因为众生皆有佛性,如果懂得修行的话,虽然是五欲尘劳的娑婆世界,一样可以建设净土,正如污泥可以生长出清净的莲花一样。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良药苦口利于病,然而一般人却宁愿吃包着糖衣的毒药;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凡夫的习性总爱听谄媚的甜言蜜语。平时,父母、师长、长官苦口婆心地劝诫,往往视为马耳东风,其实这才是治病疗疾的良方。越不欢喜听的话,其实都是对我们最忠诚的劝告。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菜根谭》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佛经也说:不怕烦恼起,只怕觉照迟。一个人不怕犯错,只怕知过不改,如果能够每天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检讨,不断地改过,就表示是有智能的人。反之,假如护短,处处都隐藏自己的过失,必定不能进步,也非贤者之举。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所谓修行,不一定局限在佛堂里礼佛、诵经、拜忏,才叫修行;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能够常行饶益众生的事,这就是最好的修行。佛道,也不一定要花钱布施,布施只是做功德,尤其有相的布施,只能求得人天福报;唯有转有相的布施为无相的功德,才能与佛道相应。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心外求玄?若能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六祖大师告诉我们这一首无相颂,如果我们真能依此修行的话,所谓天堂,何必要到其它的地方去找呢?天堂就在我们的目前。所以,能随遇而安,到处都是天堂,心里有佛,处处都是清净的乐土。十.吾人如何来修行?说到修行,过去中国儒家讲究修身养性;修行包括修身与修心。在佛教里面,不管是那一个阶层的人,都应该要修行。即使你不想成佛作祖,但是,你总应该要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应该修行。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修行?我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做说明。1从时间上来说修行: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也不一定要闭关修行,更不一定要昼夜二十四小时不停的修行。每天只要利用零碎的几分钟时间,就可以修行。例如早晨醒来,先不要急着下床,可以床上禅坐五分钟;如果不懂得坐禅,只要静静地坐着,或者观想,或者念佛。如果早晨不方便,晚上临就寝之前,也可以在床上或地板上打坐五分钟,只要双腿一盘,眼睛微闭,精神集中,意志统一,慢慢地会有一种安详、自在、舒服、愉快的感觉,会让身心清凉、升华、旷达。如果五分钟不够,可以进步到十分钟、半小时,乃至一小时。这种修行,对于增加健康、增强信心、力量,有很大的助益。所以,我们不要开口闭口就说:我没有时间。其实生活再忙,总要有休息的时间,利用休息的时间,就可以静心打坐,也可以参禅悟道。甚至忙著作事的时候,也是修行,如百丈禅师说,搬柴运水,都可以参禅。因此,不怕没有时间,只怕无心,如果有心修行,时间是随我们自己支配的,就看我们如何去利用、把握了。2从内容上来说修行:一般人常说:没有人指导,我不会修行。其实修行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即以净土宗念佛而言,只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南无观世音菩萨,就是修行。念佛,如果能念到一心不乱,那就是禅。拜佛也是修行,平常在家里的佛像前,或是祖先牌位前,都可以礼拜,都可以修行。其实,修行也不一定局限在念佛、坐禅,其它诸如看经、阅读书刊,做种种的功德,这些都是修行。只要有心,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就是修行。3居家生活的修行:在家庭生活里,父母、兄弟、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