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三 决疑品 问题讲解
能热。有了禅,每一个人都是万能的,因为禅的世界无比空旷;禅的世界,无有限量。有了禅,大自然都是我们的,有了禅,永恒的生命都已具足,还会斤斤计较于世间的五欲尘劳,还会在乎小小的人我是非、利害得失吗?所以,要想在生活里能随遇而安,一定要把我们的禅心佛性开发出来,有了禅,自然能够任运逍遥,随缘放旷。八.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在那里?佛教有在家、出家等七众弟子,在家、出家学佛本来不分。不过,在家修行往往无法如出家修行那样专精、方便,因为在家生活有五欲尘劳,有妻子儿女等种种的束缚、障碍。因此,在家忧悲烦恼比较多,出家生活清净、寂静;在家生活增长烦恼,出家是减少烦恼;在家以执取为乐,出家以出离为乐;在家修行成就小法,出家学佛成就大法;在家魔难比较多,出家能令魔王恐怖;在家多放逸,出家少放逸;在家多奸巧,出家修行,心地容易质直;在家多忧苦,出家多慈悲;在家以财力为宝,出家以功德为宝。在《大宝积经》卷廿八,对在家与出家生活作了如下的比较:出家:清净、解脱、无求、富有、成大法、魔忧、正直、寂静、慈悲、不放逸、积功、出污泥。在家:染污、束缚、多欲、贫苦、成小业、魔喜、谄曲、愦闹、多瞋、多放逸、取财、溺污泥。在家有无量过患,出家有无量功德。经典里说,在娑婆世界里最好的是:第一是见佛,第二是闻法,第三是出家,第四是悟道。所以,清朝顺治皇帝曾作诗赞歎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又说:朕为大地山河主,不及僧家半日闲。由此可知,出家生活比在家好,出家的修行比在家的修行容易成就。不过说到出家,也不一定要剃发披染才叫做出家。身心都出家固然很好,心出家,身没有出家,也很可贵。所谓热闹场中作道场,能在烦恼里面,转烦恼为菩提,才是重要的。例如《胜鬘经》中的胜鬘夫人:虽处王宫,不着欲乐;身居富贵,常修佛法。在家,一样可以参禅念佛,一样可以修行悟道;功行到家的时候,一样可以勘破生死,一样能够解脱自在。例如傅大士、庞居士,都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六祖大师才说,在家也可以修行。当然,能出家更好,《大智度论》提到: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因此,能够出家修行最好,但是,如果在家修行,也能像出家人一样发出离心,虽居世俗,心在山林,虽过五欲的生活,心在清净的梵行,如此则在家修行者和出家又有甚么分别呢?九.惠能大师怎样指示他人修行?关于这一个问题,在〈决疑品〉有一首无相颂,已经把六祖大师对于修行的看法指示得非常清楚。无相颂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心能平等,持不持戒都不是严重的问题。但是,心要平等,这又谈何容易?所谓心平,就是要了悟生佛平等。众生和佛在理体上是平等的,因为佛性人人本具,因此又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生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是凡圣不二的,只是觉悟上有时间的先后不同,于是有圣凡之分。其次,要认识空有平等。一般人的观念,认为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我们把空有分成二边,把有无划了一道鸿沟。然而在真理里面,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所以,《般若心经》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懂得空有平等,就能认识诸法不断不常,即知佛陀的法身和应身是本体和现象,法身没有去来,故名如来,即如如不动而来教化众生的意思。此外,一多平等。一和多是没有差别的,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生万法,万法归一,一蕴藏无限。所以,世间万法,自性本空,你能了解到自性本空,心才能平;心平则没有分别,没有大小,没有纠纷,没有瞋恼,行为自然就不会踰越规矩,因此六祖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相同的,如果你行为耿直,参不参禅,又有甚么关系呢?在无相颂里又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你懂得感恩,必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