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二 般若品 经文.注释
地方,再进一步请教的意思。*2陞座:登法座说法。*3波罗密多:译作到彼岸。即自生死迷界的此岸到涅槃解脱的彼岸。*4刹土:略作刹,梵语音译。译作土田,华梵并举,故称为刹土,即国土的意思。*5天堂:指天众所住的宫殿。行善的人死后,依其善业所至受福享乐的地方。*6地狱:十法界中属于五趣六道之一。一般有十八种之分,也就是一般俗称的十八地狱,即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7须弥诸山:佛教的宇宙观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一佛的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是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成的大地;须弥山就是位于这个世界的中央。据《立世阿毗昙论.数量品》记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整个世界的形相团圆,有如铜烛盘。*8邪见:不正的见解。主是指拨无因果的见解。即否定因果的道理,而认为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这就是邪见。*9法界:广义泛指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就字义而言,界有种族生本之义,例如山中藏有金银等种种矿脉,一身之中具足眼、耳、鼻、舌等诸法,各各自类相续而生。又界或为种类各别之义,即诸法自性各异的意思。*10大事:指转迷为悟的事。*11小道:指空心静坐等。*12唐言:即中国话。六祖是唐朝人,唐时人所译语,故称唐言。*13烦恼:使有情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的总称。又称随眠、缠、盖、结、缚、漏、娶系、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一般以贪、瞋、痴三惑为一切烦恼的根源。*14菩提: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能。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这三种菩提中,以佛的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15五蕴:蕴,是积聚、类别的意思。即类聚一切有为法的五种类别。分别为:色蕴,一切色法的类聚;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的诸受;想蕴,眼触等所生的诸想;行蕴,除色、受、想、识外的一切有为法,也就是意志与心的作用;识蕴,眼识等诸识的各类聚。*16尘劳:烦恼的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能使身心劳惫。*17三毒: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但是这三种烦恼通摄三界,是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最严重的,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所以特称为三毒。这三毒又是身、口、意等三恶行的根源,所以也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18法门:佛法、教法。佛陀所说的教法,为众圣入道的门径,故称为法门。*19三昧:又作三摩地。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等。也就是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20阎浮提:阎浮,译为赡部,树名;提,译为洲。梵汉兼译则作阎浮洲、赡部洲。略称阎福旧译为秽洲、秽树城,是盛产阎浮树的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因此又有胜金洲、好金土等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的南洲,所以又称南阎浮提、南阎浮洲、南赡部洲。*21有情无情:有情,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依此,则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为非情、无情。*22见性:彻见自心的佛性。*23修多罗:广义为一切佛法的总称。若特指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有綖线的意思。言教能贯穿法义,契理契机,如綖线串花不散,所以称为修多罗。*24十二部经:佛陀所说教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称为十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