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一 行由品 问题讲解
辉。所谓一花五叶,就是指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这五宗,后来再加上黄龙、杨岐两派,所谓五家七宗,真是多采多姿。惠能大师在法性寺得到大众的拥护,次年再度回到宝林寺,由于跟随他学道的有数百人,而宝林寺的空间很有限,不够居住,惠能大师就向当时的一位大地主陈亚仙说:我向你化缘一点地,盖房子给跟随我学道的人居祝我只要一块卧具大小的地就够了。地主说:这么一点地,那简单,好吧!你要那一块?惠能当下把他的坐具一摊开,据〈六祖大师缘记外记〉记载,这坐具一展开,居然尽罩曹溪四境的土地。这位地主一看,惠能大师真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能够遇到这么一位神异的高僧,也不禁信心大增,于是自愿把这许多土地供养六祖大师来建寺安僧,弘法传道。这就是六祖建的道场──南华寺。据说,直到现在,南华寺里六祖不坏的肉身还在,正如台湾汐止慈航菩萨的肉身不坏。古今有德的高僧,修持到金刚不坏之身,是代表他们慈悲、道德的成就。这些有修有为的肉身菩萨,不禁使我们心生景仰,缅怀不已。五.如何自度和如何师度?在《六祖坛经.行由品》里说到,五祖在送六祖惠能离开黄梅的时候,经过一条江、五祖说:我来摆度,度你过去。惠能回答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如何是师度?如何是自度?自度,就是我们要培福、要结缘;要用心、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行解并重。培福,也就是助人为快乐之本,能够随喜随缘为人服务,就是培福;乃至修桥铺路,做种种的救灾恤贫,这也是培福。所谓要学佛道,先结人缘。广结人缘,就是培植无量福德的修行;不肯为人服务,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是悭吝、是自私、是懒惰。人生的意义在于愿意自我奉献,所以,常听人讲:我们要做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喜舍的善心,就是培福。佛陀过去世割肉餵鹰、舍身饲虎,不只是一次、两次,而是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多少生、多少劫,种种的结缘,种种的布施,种种为人服务,才能得到的果报。我们在世间上,常常称赞人:某人很伟大。一句伟大的背后是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多少的牺牲,才能给人家称赞一句伟大。我们要想自度,有了福慧,有了行解,正如孙中山先生说的知行合一,能够知行合一,在我们的生活里,自然就能安心;能够安住身心,就不会被人家的言语、利诱乃至诽谤所动。所以,要能自主,要能安心,一切都要靠自己。在《佛遗教经》里,佛陀说:我如良医,知病予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意思就是说,我就像好的医生,知道你有病了,给你一点药方;你如果不肯把这药服下,你的病不会好,你也不能怪我这个医生。佛陀又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我引导你走好路,你若不肯好好的走,你也不能怪我啊!所以,佛陀不是我们幸福、灾难的主宰者,佛陀只能说是我们的导师、指导者,行与不行,祸福得失,都是在我们自己。我们要能自度,不但是自己要能安住身心,倘若能见到自我的本性,认识自我的般若风光,那就是自度了。所谓师度,只是找到一份因缘。在佛教里讲三分师徒,七分道友,就算遇到良师,我们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也空遇名师。现在的人,师不师,徒不徒,老师有时也不自尊自重,学生、徒弟也不知道尊师重道,如此的师道尊严,不禁令人慨歎万分。我们自己如果不争气,不能自度,纵使师父也度不了我们。古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现在,就看我们自己能放下屠刀吗?蒋经国先生曾经说过一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他说:在浙江的一座寺院里,有个沙弥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师父说:你杀生害命,必须要从悬崖上跳下,以自杀来谢罪。沙弥站在悬崖的边上,想到师父的话,不能不跳,但是一跳下去,就会粉身碎骨,感到左右为难,不禁嚎啕大哭起来。这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