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敦煌新本·正文(七)
[九]若,原作莫字。
[一〇]原本無切字,據惠昕本加。
[一一]原本愚作思,據敦煌本改。
[一二]愚原本作思。
[一三]原本缺世人、自言,參惠昕本補。
[一四]原本無般若二字,據惠昕本加。
[一五]原本何名下衍般若二字。
[一六]原作彼岸到。
[一七]原本為作於,參鈴木校本改。
[一八]永,原本作水,參北京本改。
[一九]原本若下有不字,據敦煌本刪。
[二〇]原本中作口字。
[二一]原本無出字。
[二二]原本無一般若生四字,據惠昕本補。
[二三]原本憶作億字。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心[一]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須修般若波羅蜜行,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當知此人功德無量。經中分明贊嘆,不能具說。此是最上乘法,為大智上根人說。小[二]根智人若聞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龍,若下大雨,雨於[三]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四],如漂草葉;若下大雨,雨於大海,不增[五]不減。若大乘者,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六]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譬如基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王於江海中將身引此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無情,悉皆蒙潤。諸水眾流,卻入大海。海納眾水,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小[七]根之人,聞說此頓教,猶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八]者,若被大雨一沃,速皆自倒[九],不能增長;小[一〇]之人亦復如是。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之人,亦無差別,因何聞法即不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蓋覆於日,不得風吹,日無能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有迷心,外修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聞其頓教,不假[一一]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一切邪見煩惱塵勞眾生,當時盡悟,猶如大海納於眾流,小水大水合為一體,即是見性。內外不住,來去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心修此行,即與《般若波羅蜜經》本無差別。
校記
[一]原本無心字,據北京本加。
[二]原本小作少字。
[三]於原寫作提字。
[四]原本無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八字,敦煌本同,此據惠昕本補。
[五]原本增作曾。
[六]原本般若誤作本性,據敦煌本改。
[七]小原本作少。
[八]原本小作少。
[九]原本速作迷,倒作到,據北京本校改。
[一〇]小原本作少。
[一一]假,原本作信,敦煌本同,參鈴木校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