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敦煌新本·正文(四)
五祖忽來廊下,見慧能偈,即知識大意。恐眾人知,五祖乃謂眾人曰:此亦未得了。
五祖夜至三更,喚慧能堂內說《金剛經》。慧能一聞,言下便悟[一]。其夜受法,人盡不知便傳
頓教及衣,以為六代祖。將衣為信稟,代代相傳;法即[二]以心傳心,當令自悟,五祖言:慧能,
自古傳法[三],氣如懸絲[四],若住此間,有人害汝,即須速去!
能得衣法,三更發去。五祖自送能至[五]九江驛,登時便別。五祖處分:汝去努力!將法向南
,三年勿弘此法。難起已[六]後,弘化善誘,迷人若得心開,與悟無別。辭違已了,便發向[七]南。
兩月中旬,至大庾嶺。不知向後有數百人來,欲擬捉慧能,奪衣法。來至半路,盡總卻迴。唯有
一僧,姓陳名惠順,先是三品將軍,性行粗惡,直至嶺上,來趁把著。慧能即還法衣。又不肯取,言
:我故遠來求法,不要其衣。能於嶺上便傳法[八]惠順。惠順得聞,言下心開。能使惠順即卻向
北化人。
校記
[一]悟原作吾。
[二]即字據惠昕本補。
[三]法原本誤寫去字。
[四]絲原作茲,據敦煌本改。
[五]至原本作生字。
[六]已原作在,參惠昕本改。
[七]向字原本缺,據敦煌本加。
[八]原本法下衍買字。
慧能來於縫合線地,與諸官僚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聖傳傳,不是慧能自知。願聞先聖教
者,各須淨心聞了,願自除迷。如先代悟下是法。[一]
校記
[一]以上是慧能在韶州大梵寺向韋璩等僧俗信徒所作的自述,從善知識,淨聽至此為所
述內容。下是法三字,原本用小字寫。
慧能大師喚言: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
道見性。善知識,愚人智[一]人,佛性本亦無差別,只緣迷悟;迷即為愚,悟即成智。
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為言定慧[二]別。定慧[三]體不一不二,即定是慧體,
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善知識,此義即是定[四]慧等。學道之人作意,莫
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定慧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心不善,定慧[五]不等。心口俱
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諍。若諍先後,即是迷人,不斷勝負,卻生法我,不離
四相。
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六]心是。《淨名經》云:直[七]心是道場,直心是
淨土。莫行心諂曲,口說法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八]心,非佛弟子。但行直[九]心,於一切法
上無有執著,名一行三昧,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一〇]坐不動,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
昧。若如是,此法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一一],住即
被[一二]縛。若坐不動,是維摩詰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善知識,又見有人教人坐看心淨,不動不
起,從些致[一三]功。迷人不悟,便執成顛倒。即有數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錯。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如燈光。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即有
二,體無兩般。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校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