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注解·机缘品第七
嗣誰耶?」策云:「我師曹溪六祖。」
(106)河北智隍禪師
(107)定心於一處,止息身口意之三業,謂之禪定。
(108)何謂大定,試參之。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109),體用如如(110)。五陰(111)本空,六塵(112)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113)。禪性無住,離住禪寂(114);禪性無生,離生禪想(115)。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116)。」
(109)法身也。
(110)黃檗傳心法要:「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
(111)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陰乃積集之義,新譯作五蘊。阿含經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
(112)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也。大乘起信論:「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云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113)此心本來未出、故無所謂入。本來未亂、故無所謂定。
(114)禪性本無止注不可有住於禪寂之想。
(115)禪性本無生滅、不可有生於禪想之心。
(116)心離一切之所緣能緣,住於無心,故心如虛空。若心起妄想,測度我之心量,大如虛空之量,則心有所著、已非楞伽經之所謂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矣。故心如虛空,心中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師云:「杖缢裕甑娜缣摽眨恢找姡瑧脽o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117),能所俱泯(118),性相如如(119),無不定時也。」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120),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121)。
(117)此修心之要,細細參之。
(118)能所為相對待之法。
(119)如如是不動義。
(120)心有執著分別故說是有所得心。
(121)按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合為四眾也。
一僧問師曰:「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僧云:「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會佛法。」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122),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鍚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蜀人,昨於南天竺國,見達磨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見傳六代於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
(122)五祖所授之法衣也。
師乃出示。次問上人攻何事業。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辯罔措。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師笑曰:「汝善塑性,不解佛性。」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為福田。」師仍以衣酬之(123)。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瘞地中。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
(123)以衣物酬謝其塑像之勞。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124);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