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注解·決疑品第三
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14)。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15)。』」
(10)佛說阿彌陀經云:從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11)舍衛城,在中印度境,憍薩羅國之都城。
(13)十惡: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邪見。
(14)八邪:八正道之反對也,一、邪見。二、邪思惟。三、邪語。四、邪業。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
(14)佛應機說法,針對不同根器眾生以各種方便度化之。
(15)維摩經佛國品云: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16)。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17)。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18),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16)心者,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名心地。
(17)此何境界?參之
(18)指無生法忍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19)。自性迷(20)即是眾生,自性覺(21)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19)血脈論: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
(20)指心被煩惱所轉。所謂惑,使有情之身心發生惱、亂、煩、惑、污等精神作用之總稱。人類於意識或無意識間,為達到我欲、我執之目的,常沉淪於苦樂之境域,而招致煩惱之束縛。在各種心的作用中,覺悟為佛教之最高目的,準此而言,妨礙實現覺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稱為煩惱。唯識家認以我執為根本者,稱為煩惱障,妨礙正智之產生者,稱為所知障。成唯識論卷九謂,擾亂眾生身心,妨礙至涅槃之一切煩惱,稱為煩惱障。至於雖不令起業而不生於三界,然能覆蓋所知之境界而妨礙正智產生之一切煩惱,則稱所知障。煩惱障以我執為根本,所知障以法執為根本。若由作用之特徵而言,煩惱障乃障礙涅槃,而所知障乃障礙菩提者。
(21)然如何才能覺醒?放下我執是關鍵。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22)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9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22)華嚴經之心如工畫師: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