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注解·般若品第二
2)即維摩詰所說經之別名。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43),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需覓大善知識(44),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45);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46)。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47)。
(43)指自初祖達摩以來以心傳心之法。
(44)心地觀經云: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智識實難遇。
(45)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智識。其善智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6)華嚴出現品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
(47)華嚴經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什麼叫「善財童子」呢?善財出生時,家裡四周突然湧現許多珍寶與光明,長者便為他取名「善財」。實際上他已是一位大成就者,為了示現如何親近善知識、如何不斷勤行菩薩道,所以以「參訪」的方式,經由他的恭敬、讚嘆、隨喜、懺悔、請法、請佛住世、回向等等表現,從自利走向利他、由凡轉聖,演出一趟成佛之路。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48)。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49),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50)。
(48)此言本自具足之佛性,不假外求
(49)自心若執迷不悟(煩惱業障太過沉重之故),雖善知識亦難救之。
(50)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尊者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尊者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尊者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弑肌1楝F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王聞、心即開悟。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51)。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52),於六塵中無染無雜(53),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54),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55)。
(51)得無念者、六根無染故。自然得入諸佛知見。
(52)指眼耳鼻舌身意等
(53)心如明鏡,鏡雖無像,而能現萬像,修學之人心無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滅、畢竟清淨。以清淨故、能生無量知見。
(54)心離煩惱之束縛,而得通達無礙,故說自在。
(55)若只無思無想欲求大道,決不可得。邊見為五見之一。
(註)五見:又名五惡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是執著五蘊假和合之身為實有;邊見是偏於一邊的惡見,如有些人以為人死之後一切都歸於無,所謂人死如燈滅,這叫做斷見,又有一些人以為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為豬馬牛羊,這叫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