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注解·行由品第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門人法海編集
行由品第一
時,大師至寶林(1),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
(1)寶林寺即曹溪南華寺是也。法海壇經序云:先是西國智藥三藏。自南海經曹溪口、掬水而飲。香美。異之。謂其徒曰、此水與西天之水無別。溪源上必有勝地、堪為蘭若。隨流至源上四顧。山水回環、峰巒奇秀。嘆曰、宛如西天寶林山也。乃謂曹侯村居曰、可於山建一梵剎。一百七十年後、當有無上法寶於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號寶林。時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聞奏。上可其請。賜寶林為額。遂成梵宮。落成於梁天監三年。傳燈錄云:中宗神龍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寶林為中興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為法泉寺。宋高僧傳云:太平興國三年、敕建塔。改為南華寺。又改曰、華果寺。廣東通志云:南華寺在縣(韶州府曲江縣)南六十里。梁天監元年。天竺國僧智藥建。後為六祖演法道場。唐萬歲通天初、則天皇後錫齎宣詔。元和間、賜塔曰靈照之塔。其寺為嶺外禪林之冠。按指月錄、曹溪寶林、堂宇湫隘。六祖謁里人陳亞仙、捨宅廣之。即此寺也。六祖傳黃梅衣缽、居此。今衣缽與真身俱存。開寶三年、賜名南華。塔毀。明成化六年建復。國朝康熙五年平藩重建。有降龍塔、伏虎亭、卓錫亭、避難石、曹溪水、十二景。
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2),本來(3)清淨(4);但用此心,直了成佛(5)。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2)自性:諸法各自不變不改之性也。
(3)本來:無始以來名本來。
(4)清淨:遠離身口意三業惡行之過失、煩惱之垢染、名清淨。
(5)心、佛:傳心法要曰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緣息即寂。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淨、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已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6)。
(6)此悟如何?參之。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才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7)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