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96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96集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有情】有情的众生,指的是我们。【即解动,】我们有觉性,能够理解,能够因为理〔解〕而有所行〔动〕。【无情】无情的草木【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切记,修行不是叫你什么事情都不做,不是只会坐在那边打坐,只会坐在那里念佛、看书或诵经,不是那个样子,不是叫你坐在那边〔不动〕,这样就形同草木。我简单地讲,这样的修行人,对世界、对众生到底有什么利益可言呢?这样修是一滩死水,而且你不是真正的宁静,不是真正的不动。六祖所讲的不动是心不动,不是叫你不去做,不是叫你身不动,有的人口动身不动,有的人身动口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假设你要达到真正的〔不动〕,讲的就是你的内心不被影响,真正的境界就是〔动上有不动〕。套一句大家常讲的话,就是风雨中的宁静。风雨就是动,但是在风雨当中,你能够真正的宁静,那叫不动。哪里动?要不要上班?要,要赶快去上班;要不要煮饭?要不要洗衣服?要不要整理家事?这个有碍到你修行吗?没有,凭良心讲。「师父,既然上班不碍修行,您为什么出家?」「我这样也是上班啊9「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因为出家也是一种行业,行行出状元嘛。」状元就是开悟!有时候你也不要讲那么复杂,你就把我当成一行就好了。出家跟你们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一行很容易体悟三个字「享清福」。你们自己去想想,真的,世间最大的福报莫过清福。那你为什么不享清福?〔动上〕就是我们人在红尘,但是心要不染尘。我们动,我们常常在说生活,生活就是生命活动的过程,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运作,所以都在动。你能够不动吗?所有的现象都是无常,都在变化,它随时都在变动,你要到哪里去找一个不动?纵使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动,哪里有不动的境界?!因为动,你才能够体会到那种宁静。比如说你自己心情不好,你走到山上听到虫鸣鸟叫,但是你的心变得很静,这种感觉每个人都会有吧!比如你现在听音乐,音乐本身是动态的,但是你听起来就是很静。并不是你没有那个经验,而是你不明白这样的经验是二十四小时都有,你没有办法体悟到这样的境界,所以你觉得人生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