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92集
这个智慧来〔照破烦恼〕,才能够解脱生死。这样的法义原则上是对的,但并不是大乘人的知见。【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这句话之前已经讲过。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烦恼〕是一个名词,〔菩提〕也是一个名词,名词在佛法里就叫名相,烦恼和菩提是自己认知的。坦白讲,你是很主观的,也是很盲目的。你为什么要认为这个样子呢?就像你看到一个人在路边哭,你问他:「你为什么哭?」他可以说:「噢,我是全世界最歹命的人。」他都敢这样说,他说错了吗?事实上他就是苦不堪言。没有错,你认为你歹命你就歹命,你认为你好命你就好命。为什么?因为你的认知在决定你的人生,而且你现在的表现就是因为你的认知产生的。所以,我们从法义来讲,〔烦恼〕的本质是空,〔菩提〕的本质也是空,这叫空无自性。第二个角度,〔烦恼〕跟〔菩提〕是我们创造的假名,本来就没有这个名,为什么被这个假名所骗呢?第三个角度,〔烦恼〕的那个心跟〔菩提〕的那个心难道是不一样吗?难道你有两颗心吗?浪子回头金不换,难道是两个人吗?还不是那个人?你到底有没有看到事情的真相?所以六祖大师才说〔无二〕亦〔无别〕,你不要以为这两个是不同的,然后产生困扰。薛简为什么这样讲?他就是认为两个不一样。比如说,你现在跟一个朋友在一起,如果你认为你比他丑,这个是不是事实?以真理的角度它不是事实,但是以作用的角度它是事实,因为你已经产生了这样的心理作用。接着,这样的错会一直错下去,而且错得很离谱:第一,我比他丑;第二,我的自卑感就生起来了;第三,有可能因为这样而嫉妒别人;第四,有可能因为这样而羡慕别人;第五,有可能因为这样才需要去整容。我讲不完,人生辛苦就在这里,这样很累。但是,有这么复杂吗?你只要想错了,那些结怎么解都解不开。我问你,要从哪个结开始解?是不是要一个结一个结去解?你不是累死?为什么要由心而悟?那就是明白真相,那就是根本。你们明白了这个根本就好了,人生根本不需要这么累。【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对治。【羊鹿等机,】《法华经》的譬喻,〔羊〕车是声闻,〔鹿〕车是缘觉,这就是没有彻底通达的人,总是以对治的角度来修行。【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什么叫大智慧?就是真正能够通达本体,能够明白究竟。本体的角度事实上烦恼跟菩提都是多余的,所以为什么叫能所双亡?没有那个能,岂有这个所?没有那个所,岂会产生这个能?【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菩提。【与无明,】烦恼。【凡夫见二,】我们一般人认为它是不一样的。【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性〕就是性体、本体、自性。本来就没有这些概念。【无二之性,即是实性。】真实的本性,真实的样子。【实性者,】真实的佛性。【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佛性事实上跟你是凡是圣不相干,它是本来具足。我们认为我们是凡愚,所以想求个圣贤;我们认为我们是众生,所以想求个成佛。坦白地讲,成佛不用这样求,只要不迷,当下就是。要修多久?那也是陷阱。修多久就是时间的长短,就跟你说众生跟佛都要拿掉了,哪有个长跟短?!但你又掉入时间落差的陷阱。【住烦恼而不乱,】你不要害怕你的〔烦恼〕。只要你不害怕烦恼,心就不会乱。你能明白吗?学佛不是叫你心锁死了,不敢想,只要一想就是胡思乱想。不是。心会用是一种智慧,不是叫你心不要用而锁住空寂。这是很多学佛的人常常不会用的地方,他害怕自己乱想,所以一句句阿弥陀佛来锁祝心要用在好的地方,用在对的地方,要会用,但若是心胡思乱想,只要不害怕它,那个胡思乱想不也起不了作用吗?你害怕它什么?我常常跟各位讲你不要驱赶它,不需要赶它走,就像天空的乌云,不用害怕它,它没有办法污染虚空,也没有能力障碍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