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90集
又是什么?」【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既然六祖这样讲,他就接着问。【师曰: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这句话不但完整地回答神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修行人要把握的重点,你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但我们刚好相反,我们批评东批评西,讲别人是非,讲别人多么差劲,却没有见到自己。修行人只见到自己的过失,但他又〔不见〕,这不是说他看不到,而是说他不会去谈论别人是非。所以我说修行也没有很抽象,「只见己过,不论人非。」这就是修行人。只要是相反,就是凡夫,凡夫就是只见人过,不见己非。所以修行也不要讲得很抽象,怎么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修就好吗?暂时这样修。这样修能开悟吗?你就暂时这样修啦,后面的「自净其意」我不要讲,这是自然现前的。就像前面的那首偈︰「我今不施功,自性而现前。」自净其意,你要专门去修清净,怎么修?只要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内心光明正大,心就清净了,不就自净其意了吗?一般人就是要讲到你听不懂,才想继续听,但并不代表你会修行。因为我们的脑袋喜欢知识,那是欲望在作祟,不是修行。我们是需要那叫精神食粮来满足自己,我们才活得下去。所以你跟他说很浅的道理,一般都觉得没什么。我试过无数遍,我若是谈得很高深,对方会很高兴,但只要我讲:「你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好9一般人都觉得和我说的不投机。如果你要试验人性很简单,你这样说没有几个人会想听。你不相信,我的书如果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没有人会想看。我如果写︰什么是恶的定义?恶是什么状态?恶是怎么来?是怎么变化?恶的根源又是什么?跟你说很多,你会爱看。我们的脑袋就是这样,讲简单的不肯,讲很多满足你,你也不肯修,你说怎么办,太困难了。【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六祖大师讲这句话让他回答看看。事实上神会就是停在那边答不出来。既然如此,六祖大师就继续为他开示:【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你怎么说都不对。【汝向前】你前面所说的,你刚才所说的。【见不见是二边,】不要用这样的概念来思维啦,说什么〔见不见〕。【痛不痛是生灭。】现在打你痛是〔生〕起痛,之后就会渐渐不痛,就是〔灭〕,意思是:我们的思想概念不要停留在两边、生灭对待。【汝自性且不见,敢尔戏论?】你没有见性你不知道,你来这边班门弄斧。你想要修行,不要轻易问别人有没有开悟,这没有意义。也不要去探听你师父、老师有没有开悟,完全没有意义。探听你的同参道友或他的老师或他的道场的程度也没有意义,你是来包打听的吗?这是平庸之人的做法。你要明白,修行是要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你的思想语言脑袋,你的所做所为不要跟过去的你一样。【神会礼拜悔谢。】到这时才臣服,前面打三下还没有臣服。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常常有一个毛病,当他问问题,问不对,你跟他讲之后,他会继续跟你辩,所以有时候谈话要谈得投机很困难。比如说你知道他要跟你辩,你不想讲了,事实上他也感觉到不投机。但是你讲了,他又会跟你辩,你也感觉到不投机,所以大家要谈法谈得很高兴很少。【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你愿意〔问善知识觅路〕吗?你会回答我说:「愿意,但我不知道谁是善知识。」那怎么办?你就深入经藏吧,就以经典为〔善知识〕,好好读经典,好好尊敬经典。经典是佛说的,经典是善知识。路,是人走出来的,但是也要看你是三米路,六米路,还是康庄大道。还是由你的心来拓宽那条路。假设你的心是三米巷,连会车也困难。【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这叫悟后起修。【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就是各人吃饭各人饱,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