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80集
你有你的本体,有你的本性。本性有作用,这个作用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到底是什么智慧呢?有一句话这么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个无知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无知就是没有分别对待的智慧。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智慧,一般都是起分别对待的知见,所以不能叫真正的智慧,我们看问题都会失真,因为我们的自我意识,隐含了自己的偏见和个人的好恶,所以你看东西一定不准,也就是说一刚开始你就失真了。般若无知,就像镜子,镜子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的概念,它无所不知,在它前面的东西却照映得清清楚楚,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这叫做无所不知。你没有办法在它的面前隐遁,这才叫做〔汝之智也〕。我们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本体,就是他自己的法身。我们每个人也有他自己的智慧。但可惜在于:第一,你现在只认识你这个肉体,就是色身,你真的不认识你的法身。这个色身照三顿肚子饿了你都知道,被蚊子叮到,一巴掌就打过去。法身是什么你永远不管它,没有学佛的人的概念根本没有法身,他根本不会去寻找法身,除非有一天他来学佛,他才知道这个概念。但我们今天已经来学佛了,大家却很无奈:「我现在已经知道有法身,但我这一辈子还是找不到法身。」怎么找到?还是那句话:放下了就找到了。息妄显真,止息了就找到了,所以要去明白。再来,第二,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用到般若智慧,我们还是用自己的知见去看这个世间,所以你没有能力体会到没有分别对待的世界。就是因为你的知见太重,所以你才体会不到。【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这个概念比较容易体悟,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言行举止。刚开始学佛的人对这样的概念都不懂,先用你能够了解的角度来谈:你的角色要互换,这叫千百亿化身。把你的角色扮演得好,现在是老板,把他扮演好;现在变成别人的部属,把他扮演好;现在在这里是学生,回去就变家长,你们都把角色扮演好,那就是千百亿化身。但是实在不简单,为什么?你现在的角色虽然是学生,回去虽然是家长,但你现在的脑袋跟你回去的脑袋还是差不多,智慧也差不多,个人的好恶还是一样,所以你难以突破。放下你的脑袋,放下你的思想,放下你的概念,听起来太困难了。为什么?因为你会想:「那放下之后我不就是空空傻傻的?」我没有这么说。不然,你就问我:「师父,放下之后是什么情形?」你放下了不就知道了,不要猜,这样猜对我们生命没有意义。修行人直接去修行,直接去亲证。【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这个概念又回归一个,〔本性〕就是佛性。那是一个还是三个?从佛性的角度来谈它的体相用就是三身。假设你不懂佛性,却一直想要去说〔三身〕是什么,表面上有〔三身〕这个名,却用不出来,事实上是没有意义的,叫做〔有身无智〕,没有智慧。【若悟三身无有自性,】〔无有自性〕的意思就是空性,三身跟空到底有什么关系?简单这么讲,所有都叫缘起:「因为那个因缘,所以我方便为你解说。」这就叫缘起。我现在也可以跟你讲四身、五身、六身、七身。但是为什么要这样讲?假设有那个因缘,我会为你这样讲。六祖大师最惯用的说法就是体用,以定为体,以慧为用。如果体用还听不太懂,就用体相用,这是最常讲的。若是还听不太懂,就讲十个,在《法华经》就讲十个,也就是越分析越多。十个就叫十如是,从十个角度再来解析。你要讲几个都是因为因缘,但跟你讲三个,你的脑袋不要抓三个,跟你讲一个你的脑袋也不要抓一个,这些都是不对的。〔若悟三身无有自性〕,这些都是缘起性空。【即名四智菩提。】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缘起性空,这四个字你真懂、真的明白了,大乘佛法你就懂,你就真的有智慧,无论你读哪一本经,你都能够懂。【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从这首偈你可以得到一个答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