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80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80集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你看《六祖坛经》的公案,每一位禅师没有来跟六祖大师请法之前,都很用功。请问,你们有办法看《六祖坛经》一千多遍吗?人家这种精神!我常常鼓励各位,佛经不是你看不懂,而是你看一遍怎么会懂?「师父,我不是只看一遍啊9你没有看一百遍怎么会懂8师父,我有看一百遍啊9那你没有看一千遍你怎么会懂!你没有看一万多遍。有时候我们自己没有用功,就想问别人,这样太依赖。如果你没有下功夫,什么问题都去问法师,这样问是没有意义的。我早年在教经典的时候,我很热心,学生问十个问题回答十个问题,问一百个回答一百零一个。我现在会说:「你先想好再来问。」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抬杠不是聊天,而是你要想好。我们看这些公案,每个人都是自己很用功,这样别人跟你谈问题才有意义,不然只是聊天而已。你自己没有修,你不要老问:「师父,怎么修?」你自己先修修看。《楞伽经》这本书很深,很不容易看,是达摩祖师传来中国的。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带这本《楞伽经》,这本经有好几个版本,达摩祖师带的是四卷的。不要以为说禅宗不用看经典。这本经名相很多,为什么传到五祖弘忍传《金刚经》,因为《金刚经》名相比较少,直接了当谈心的问题。《楞伽经》名相很多,「空」、「有」它都有讲,很难契入。【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智通禅师虽然看了一千多遍,但还是不能够领悟〔三身四智〕,〔三身〕比较偏向于空宗,〔四智〕比较偏向于有宗、法有相宗和唯识。【师曰:三身者:】六祖大师在《忏悔品》曾经解释过〔三身〕,但现在他为智通禅师回答的〔三身〕,和前面的三身又不太一样。佛法当中的名词,不是只有一种解释,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妙就妙在这里,难就难在这里。也就是要怎么讲,对方才听得懂,或者对方他执着什么,他执着哪里,就从那里点破。佛法的重点只不过是破你的执着,但是你知道自己执着哪里吗?不是你执着在哪里,而是你全部都执着,那可以破吗?尤其说跟你的观念不一样,你能接受吗?如果我跟你的观念都一样的话,你就不用来听课了嘛!我今天来讲课,你就听听看我的观念是不是跟你的不一样。这样的观念我们明明知道,又难以接受。我过去没有出家之前,常常去文化中心演讲。我常常先跟听众讲一个概念,意思就是:「我的观念跟你们如果是一样,就代表我们志同道合;如果我的观念跟你们不一样,你们不妨静下来,听听我的看法。」你听一些你从来没有想过的,而不是开始就去判断对不对,或谁怎么样。把自己的心量打开,海阔天空。这里讲〔三身〕,六祖大师讲的不是三个身,而是从三个角度来谈身的问题。这个〔身〕原则上还是属于本体的部分,但是六祖大师的解释全部都谈。【清凈法身,汝之性也;】这就是你的自性。为什么说自性不用你修?自性就是佛性。什么是佛性?清净的心就是佛性,它不是因为你修行而清净的,它本来就是清净的。你会说:「师父,那我为什么不清净?」你就是起妄想,所以才不清净。你不起妄想,当下不就清净了吗?你研读佛法,不要用脑袋一直去研究什么是本体,这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是要证悟的。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你是怎么迷失的?如何去恢复?常常有人问我:「师父,成佛之后怎么样?」我说:「你做了佛祖就知道了。」你真的不要问我这个问题。【圆满报身,汝之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