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73集
子,他问夫子说:「什么叫仁?」孔老夫子就跟他讲说「爱人」。按照白话文的翻译,你会认为你懂了,但这个有用吗?你到底悟到什么?你要弄懂的是,他弟子什么都不问,就偏偏问夫子这个字,为什么夫子会用这两个字来回答他?为什么夫子对其他学生的问题却不这样回答?它有很多的内涵,这就是你读经典要去明白它更深的理。假设你对佛法有一定的研究,你一定知道,佛刚教弟子时,都是教「无常、苦、空、无我。」你懂你就可以开悟了。佛后来跟弟子这样讲:「你们这样学无常、苦、空、无我,你们不懂我的意思,你们是把常当成无常,把乐当成苦,把我当成无我。」就是说,佛说「无常、苦、空、无我。」你只知道它表面的意思,你不知道佛之所以这样教有更深的意思,就是要让你悟到「常、乐、我、净」。所以你们不要只有去听表面,大家要去明白事、明白理,这样就是有智慧。〔智慧常明〕就是明白事理,事理都通达了。【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你只要遇到境界,执着境界,自然就会被境界转,你就是迷人,就会像浮云一样,生起烦恼,所以你就不得见性。【若遇善知识,】你为什么可以遇到善知识?因为你过去有善根、有福德,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再来,〔善知识〕在哪里?坦白讲,你怎么知道他是善知识?凭什么来印证?凭「闻真正法」。现在谁是〔善知识〕?你应该好好地读读佛经,再来印证,你自然才能够分辩,不然就很难。对你好的人不一定是善知识,父母对我们最好,母亲说:「女儿,妈妈很疼你,你不要像妈妈一样没有眼睛,嫁个像你爸爸那样的。」父母亲对我们好,但是有时候听他们的观念不太正确,所以不是对你好的就是善知识,你不要误会。所以我才讲,你要印证,你要看这个人讲话有没有符合经典。你不可以靠别人,你还是要去读一读佛经。【闻真正法,】你要好好读佛经有两种方式。〔闻〕就是学习的开始,就是要从「闻思修」下手。闻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他教,一种是自学,学东西有这两种管道。比如说你们今天来上课叫他教,你自己在家里读书就叫自学。以我个人的学习模式,我只能够自学,但是自学要以经典为老师。一样的道理,你们今天听,虽然是他教,我还是奉劝你,听我讲完之后,要自己看经典,看我讲得对不对。假设你没有透过〔闻真正法〕,事实上善知识是谁你也没有办法印证。如果真的你的福报很好,能够遇到善知识,透过他的教导,能够听到真正的正法,那就恭喜你啦>自除迷妄,】这种叫顿悟,一闻就见性,一闻当下就大悟。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所以一般人闻真正法,后面还要思,还是修。你要闻思修,最后才能够〔自除迷妄〕。【内外明彻,】〔内〕就是你自己,〔外〕就是这个世界,对自己跟这个世界清清楚楚,了然于心,这真的是个大彻大悟的人。我们再来回过来早上谈的概念,为什么「知人者智」?为什么知道别人的人是一个智者?因为知道别人的人,必然知道他自己,所以老子会讲「自知者明,知人者知。」你要知道他讲的顺序,他是从自知开始讲,先知道自己。知道自己,能够明白了,接着看别人不就清清楚楚了吗?所以老子的那句话,自知者明,取个「明」,知人者智,取个「智」,就是「明智」,我们常常讲「明智之举」。圣人讲话不啰嗦,那个字你仔细推敲,很有内涵。【于自性中万法皆现。】内心的世界清清楚楚。【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六祖教你,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只要你没有障碍,就可以见性。若是你不懂,要请教善知识,闻正法,自然就能见性。接下来的这一段你可以归纳到三归依,我在读《坛经》,总觉得这一段应该编在三归依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