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73集
萨,都可以这样解释,那三个就是清净、慈悲、智慧,这叫表法,这也代表我们的〔自性〕。我们自性可以产生,但要透过你的身体力行才能够悟道,才能够去展现。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我们的身体就跟房子一样,身体不是我们归依处,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生老病死,房子也不是归依处,因为有一天也会成住坏空。比如说,你嫁人的时候要有所归宿,但你的老公不是你的归依处,回娘家,娘家也不是你的归依处。人有一天会走,这个家有一天也会因缘和合产生变化。有的人一出社会去公司上班,觉得公司就是他这一辈子的归依处,但是当公司裁员或倒闭的时候,他会很痛苦。当你嫁人之后,终于找到你的归宿了,但万一有什么意外,无论分手还是因为意外事件而家破人亡,你一定会很痛苦。古人讲,夫在从夫,夫死就从子,但夫跟子都不是你的归依处。归依处,我们潜意识都想要靠别人,但是你要靠谁?靠别人有保障吗?你靠佛,自己不努力,佛也没有办法救你。真正的归依处不会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不是会变化的,真正的归依处你要找一个不生不灭之处,那就是你的自性。我们探讨问题,见深则深,见浅则浅,跟世间人讲法、讲现象就好,让他去思考归依处。家庭的归依处在哪里?在经营。你去公司上班的归宿处是你自己的实力。要明白这样的概念,有一天你才不会怪罪别人,否则你会落空、会痛苦,会觉得人生很无奈,因为你不了解人生。也不是你自己真的没有能力,而是你没有好学向上。你读佛经也不要掉入一个陷阱,有时候你读了十遍二十遍,你会气自己习气还是不能改。但你不要推翻过去读的十遍二十遍,而是应该察觉到,就是因为受到的熏陶还不够,你要不断地熏陶。我曾经听过净空老法师讲自己,他说:「一个人只要读了佛经,刚开始做不到,我不相信一个人读了十年的佛经,对他没有影响。」一定有影响,你读了十年的佛经都对你有影响,如果你再来教十年的佛经,影响就更大,这叫熏陶。大家不要有挫折感,给彼此空间,让大家慢慢调整,你要明白六祖大师真正的意思。【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你要归依向你的〔自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希望,但是要靠自己去努力;每个人都会有成佛的机会,但要靠自己去精进。【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是汝心自迷,就这么简单。你的心不要迷,就看得很清楚了。我们看别人下棋,在旁边看的人,很容易看到别人下错。他一下错,你马上就说:「你怎么这样走?」为什么不下棋的反而看得清楚?下棋的却看得不清楚?因为下棋的人不知不觉就执着那个境界,看棋的人很轻松,所以整盘棋你都看得很清楚,但你走错自己却不知道,这叫当局者迷。众生的佛性真的是一样的,我们不可以妄自菲保再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你看佛经,看不懂的时候,千万不要心浮气躁,也不要一看不懂就马上去看白话文,我知道很多人看佛经会掉入这个陷阱。纵使去看古文,也是古人的注解。说不定把心静下来,等一下再看,就看懂了。我自己在读佛经这种感受很深,如果我的心比较乱,会觉得这一段怎么看不懂?当我的心比较静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意会。如果我们能够二六时中,时时刻刻保持这样的话,你不就越来越清楚了吗?你不就可以渐渐地去看到了吗?从日常生活中你要去悟到这样的概念,你要去察觉到真的是汝心自迷,所以你才不见自性。不见〔自性〕的人,以为他内在没有,他往外寻找,这样就错得离谱。【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