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72集
都不要掉入这四种陷阱。自己要去观察,你到底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学习呢?我还是送你一句话:「脚踏实地,老实修行,一步一脚樱」就是这样学习,这样就不会偏差。就是因为你不明白,所以你才会觉得你在归依谁,在归依哪一尊佛,或哪一个师父,或归依什么。六祖大师的意思还是要你回归自己。【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你答不出来,你讲这句不是很虚妄吗?常常没有学佛的人讲话专挑你的毛病,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可以证明给我看吗?如果你能够证明给我看,我才跟你学习。」这样的人很多。我再讲一个我亲自经历的事情,那时候我还没有出家,有一个人来跟我讲:「达观老师,只要你能够说服我,我就跟你学习。」我就笑笑跟他讲:「我为什么要说服你?」你要注意我这句话。请问,他为什么要这样问我?因为他相信他已经不用跟我学了,而是我要跟他学。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回应他?一般人会这样问你,就是希望跟你辩,这样才有乐趣。我这样回答,让他很失望,因为他失去了跟我辩的乐机会。一个人做这个动作,但是你不配合他,他蛮失落的。不要跟人家辩!我就笑笑说:「我为什么要说服你?我们喝茶就好。」你不要太聪明,聪明到最后你会断了你自己的路。也就是说你什么都不用,你自己看着办就好。我们会掉入这个陷阱,你自己都没有观察到吗?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各自观察,】今天大家学任何的东西,你要好好地〔观察〕。以修行的角度,你要好好地观察身心世界,好好地观察你的身口意,以出世法的角度,你要如何去观察这些万事万物呢?尤其是要观察人。为什么要懂观察人呢?你只要不懂观察人,你所做的事情,都是错的。父母亲不观察子女,没有办法教育子女;夫妻没有观察另一半,相处常常会摩擦;身为老板、员工、朋友,不懂得观察人,根本没有办法跟人相处,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人是智者。不但老子这样讲,连孔子的回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有个学生问他:「什么叫智?」孔子回答:「知人。」他们的答案居然是一样。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这是从世间法的角度。【莫错用心,】你不要观察错误,不要误解对方的意思。请问,跟朋友在一起是不是要讲究信用?那答应别人的事情是不是一定要做到?是?结果,你的孩子去上课,下课后同学跟他说:「我们学校旁边有棵芒果树,我们下课一起去摘好不好?」「好。」他后来想到摘芒果是偷窃的行为,但是我妈妈说,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那怎么办呢?你说怎么教小孩子?我们对某些概念以为好像懂了,但是你会错解它的意思。信用要建立在合情合理,否则,这个信用可以毁约,信要尽于义。所以,我们读佛法也好,读圣人的经典也好,真的要好好用心,不然常常会误解它的意思。【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佛经明明都谈过〔自归依佛〕,自己归依自己的自性佛,明明没有讲〔归依他佛〕,外面的佛。以哪一本经来做证明?《华严经》说:「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你们在道场三归依有这样念,第一句话就跟你说〔自归依佛〕,没有说〔归依他佛〕。六祖虽然没有读书,但事实上他也听过很多经典,所以他就按照经典的这一句话来跟你证明。【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你没有回归自己的内在,你要回归哪里呢?你们下课都懂得回家,但是却不懂回归心灵的家。你可以回归心灵的故乡吗?不要在外面流浪,你已经流浪很久了,应该回归,当净下心来。谈到这一段,我谈一下个人亲身的经历,我从二十二岁就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十年,这十年当中,只是在找一个人生问题的答案,就是说:「人生为什么这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