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讲记 第62集
如果他留下他开悟的东西或所阐述的义理,纵使他这一期的生命往生之后,他所留下来的丰富的资料可以利益后人,伟大就在这里。以我个人的浅见,当今来讲有两个人,一个就是虚云老和尚,他是个开悟的人,这是公认的,他本身虽然没有什么著作,但他事实上教化了很多人,他开悟之后也没有躲着,他教化很多人,所以他对当代佛教界的影响是最大的。再来是印顺导师,他有没有开悟,我们不用探讨,重点是他能够写出那么多东西,假设他没有一定的见地,他没有办法写出这么好的东西。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他能够这样的做,我们就觉得他了不起、不简单,他必然有一定的程度,才能够写出那样的东西。所以,他是近代除了虚云老和尚和印光大师之外,影响佛教界最深的人。现在台湾有几个大山头,但真正能够影响长远的就是他的著作,那些著作一定能够流传下去的,如果未来还有后人重编《大藏经》,说不定他的资料就会编成论藏。不是你开悟就没有事了,六祖大师所讲的〔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不要误会你开悟之后就有能力度人。我们再谈小乘和大乘人的概念,小乘人就是观照自己的身心,他是以自己为主,他开悟了、自己解脱了;大乘人不是这样,他不但观察自己的身心,他也观察众生,如果他没有长期观察众生,他怎么度众生?举个例子,并不是说你今天英文很好,就有能力把每个人教好,那是你个人的学养够,但对学生的程度、特性不了解,你就没有办法教好他们。一样的道理,现在法师这么多,讲出来到底有几个学员受益?所以我们自己解脱了,但我们要长期观察众生,比如说这个人什么根器,有怎么样的资质,有怎么样的习气,你都要懂,这样才能够真正度化他,就是因此才要「法门无量誓愿学」。再来,这个人很喜欢世间法,就一定要用世间法度他,这个人就很喜欢老庄,就要用老庄度他,这样讲起来很广,你要好好学。你除了要有能力观察众生,还要充实自己的能力,所以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明白这个概念,你才能够世世常行菩萨道。【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前面不是悟到了吗?为什么这里还这么说?因为从这里开始才叫修道。【和光接物,】这个名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和其光,同其尘。」「和其光」就是你要隐藏光辉,不可以锋芒太露,这个光辉就是智慧,纵使你开悟了,也不可以说「我开悟了9,让天下人都知道你开悟了,然后报纸上刊登出来谁开悟了。当你表现得跟别人不一样,人家就越不敢接近,因为你跟别人差距太大了,别人反而会离开你。我们不是要度众生吗?那就是要走近人群,就是要让众生愿意跟我们在一起,让他们感觉到你跟他一样,但一样当中又有不一样的感觉。所以,「和其光」就是说要将你的智慧隐藏起来,原则上是要接近众生的意思。「同其尘」,我们常常讲红尘,就是指一般人,我们就是要跟红尘的众生在一起。前面那句话指的是智慧,后面就是指跟一般人一样,这样你才能够接近他,他对你的感觉才会亲近,这叫〔和光接物〕待人接物就是这么样地平常。我们一般人哪里不平常?会什么就好像怕天下人不知道,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为什么要让人家知道你怎么样呢?奇怪!人家不知道你多优秀,你就很生气。你要是真正明白道理,就会越修越平常,修到【无我无人,】这才叫修道。就是《金刚经》所讲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这四相,就是「离一切相」,你就是佛,「离相即佛」就是这样的意思。【直至菩提,】这里叫证道,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光是这五个步骤,六祖已经告诉你怎么修行。清清楚楚,简单扼要,就是要这样修。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6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