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62集
般人,培养更多的能力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你赚了更多的钱,假设你没有善用,你的人生有可能掉入欲望的陷阱。【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讲的就是前面的那个境界。为什么他已经有不攀缘善恶的境界了?因为他明白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真正的「我」只不过是因缘假合,所以已经可以说是止息了。止息后就停留在寂静的状态,小乘人就停留在涅槃寂净的状态。【不可沈空守寂;】涅槃寂静。按照文字的意思来看,沈空守寂并不等于涅槃寂静,但是我现在是按照它的内涵来讲,如果掉入这样的心态,就会停留在那种状态,我们不可以这个样子。【即须广学多闻,】你还没有开悟之前,最好不要广学多闻,最好一门深入。你修行的部分可以广,行门一定要一门,要注意「解广行深」这四个字,解广就说你如果修禅宗的,不一定只读《六祖坛经》、《金刚经》或《楞严经》;你修净土宗的,不一定只读净土三经或五经,不要这么狭隘。佛法的道理都是通达的,但是你修行要专,修行的法门要深入。行深,你可以开悟,开悟之后,还是要像六祖所讲的广学多闻。你现在学的方面就不要拘束,法义多听没有问题。台湾的佛教界,很明显可以分成大乘和小乘,小乘比较偏向南传,大乘比较偏向于北传,所以可以看到大乘倡导菩萨道,小乘倡导解脱道。但是你要知道,菩萨道一定是建立在解脱道之上。你自己不能够解脱,怎么有能力帮助别人解脱呢?!不要以为你现在去当义工,就是行菩萨道,你现在可能是在做好事,做好事并不等于修行,但修行并不离开做好事。你既是个修行人,又愿意去做好事,就等于是行菩萨道;你不愿意修行,只愿意做好事,那只是在做好事,你不是菩萨。有些人想直接学大乘佛法,不学小乘,那样基础不稳。懂的人,他可以在小乘的基础上接上大乘,一个环扣接一个环扣。比如说,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就是空的意思,但你凭什么悟到空呢?除了没有办法悟到空,甚至会误认空,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那何必这么努力!纵使认知没有错误,也没有办法证悟到空,因为不老实。一定要先从「有」才可以证到「空」,你要从现象去体悟到本体,空就是本体,所以古人说「藉象显理」,藉现象来显现空的道理,这个是很重要的关键,不然你根本没有能力下手。怎么入手?你要观察现象,观察自己的身体、心或外面的世界,一切都叫现象。你应该观三法印的第一个现象「诸法无常」,观所有的现象刹那都是无常,只不过是生灭、生灭,不断的生灭。生灭中,你悟到十二因缘,一切都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一切都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个时候,你才可以真正地去悟到:「诸法无我」,根本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一切都是条件所形成的,所有的万事万物,有情无情,都是因缘条件所形成的,不是单一的。这样你才能够证悟到「诸法无我」,真正这样,你的心才会死,死的意思,就是六祖为陈惠明开导的「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我们的心有那么多想法,当止息的时候,才是真正涅槃寂静的状态,这个时候,你才能够体会到真正的空。从小乘的「无常、无我」,才能够接到「空」,接到大乘的佛法,那时候读《金刚经》才有意义,才能读懂《金刚经》的「什么非什么即名什么」的三段论法,才能够明白禅宗所讲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的境界。学大乘,你要有空的智慧,不然,你根本没有办法入手。但「空」要透过小乘的三法印,你才能证悟到,所以你不可以跳。你对法义整体了解,就不会讲:「师父,我们可不可以只学大乘,不学小乘?」或说:「我们还是要走实修的路线,大乘都只会讲,实修不了。」你就不会有这种矛盾。开悟之后,为什么广学多闻?佛教可分显教和密教,显教分两类,一个叫宗,一个叫教,这「宗」指的就是禅宗,禅宗之外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6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