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55集
记得取舍,你不要把取舍跟得失连在一起。会插花的人买一大堆来,一直修剪到变成一小束,我们外行人不懂,但就是要剪,这就叫取舍,叫智慧,跟得失不太一样,不要混在一起。比如佛弟子在修行,每次打坐就是会打瞌睡,他很困扰,就请问佛该怎么办,如何去除心中的昏沉?佛跟他讲:「方法很多。当你想打瞌睡时,眼睛就张开,做深呼吸,或起来经行,或是去洗把脸。」但他弟子说:「佛,您教我的各种方式我都试过了,我还是想睡。」佛就说:「那你还是去睡吧。」一样,你做事业,这个事业做不好,你要赶快改进,去探讨原因,去突破。但是你该尽力都尽了之后,你还是没有办法改善,我建议你赶快收起来,这叫做取舍。你事情要看着办,是智慧的取舍,还是一种逃避,很多的概念事实上是很难讲的。人家关公司,有的是智慧,有的是落跑,有的是逃避,所以没有人有办法牵着你的手来教你。而是告诉你之后,你要去体悟,你懂了要灵活应用,他没有办法跟你讲一定是什么样子。智慧难教就难在悟,当你悟了你就通了,不领悟就是不通。[无障无碍]大家朝着这四个字去用功,这个就是真正的修行,不然你的心不能够解脱,不能够自在。【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于一切善恶境界,]无论你遇到任何境界,你的心都不能够被它影响,这时候,〔心念不起,〕就是无念,[名为坐;]取这个〔坐〕字,来代表它的意义。道在心悟,岂在坐?!是叫你不要被影响,不是叫你坐在那里,你这样一误会就误会大了。我们过去在教禅修,一天打坐才两个小时而已,我并没有很注重一直坐在那里。有的人去参加会觉得:「师父,来这里参加禅修很轻松,去别的地方结束了大家都要坐轮椅。」〔内见自性不动,]无住,就是契入空性,与空相应,自然就如如不动。比如,你静静地坐着,思维:「六祖说本来无一物,对9但是这个是脑袋,你没有办法体悟它,这样就没有用。现在是要让你体悟到「本来无一物」,这个是见性。既然是「本来无一物」,就是风吹不进,雨打不湿。举个例子,现在这个空,雨再多大,怎么淋它?!台风多大,怎么吹它也没有意义,这叫做空,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可以影响它、伤害它、破坏它。当你的心能够真正领悟到,进入这个状况,有谁能影响你呢?大家明白这个理论之后,要去体悟,在日常生活做任何事情当中去体悟。时机到了,因缘成熟了,自然就进入那个状况。但如果你没有时时去体悟的话,可能生生世世你都不能够体悟。六祖大师所讲的法,程度很好的人,一听就懂,当我们没有这种境界的时候,我们要勤于去做,要勤于藉事练心。我们要不断地做事,藉这个事,来体会自己的心,那一颗真如本性的心。一般世间法都是藉事增加他的经验,所以常常讲「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都是偏向增长经验,但修行不是一种经验,修行是透过那个事,来反映你真正的心。那个事就像镜子,你看那面镜子,在镜中看到你「我到今天才认识到我真正生命是怎么样子9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叫[名为禅。]内外都没有障碍,就是真正坐禅的意思。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外离相为禅,]无相,这是因。[内不乱为定。]这是果。前面讲坐禅,意思就是透过坐禅的体悟而终于真正地〔定〕。这里的〔定〕并不是从外面来的〔定〕,而是自性呈现的〔定〕。要注意这个概念,读《坛经》的人,不会怕吵,在人群当中,在都市当中修,从这里历练。在闹区当中修行叫做大隐,在深山修行的叫小隐。懂得禅才叫〔定〕。怎么坐禅?修禅的意思就是不要执着,东讲西讲都是讲这个,无论名词再怎么创造,都只是为了讲这个。因为讲右边你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