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53集
没有修,事实上是不对的。不忙就有修吗?那懒惰的人修得岂不是很好?所以不能够只看到现象,修行人有没有修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样子跟你差不多,但他的内心跟你不一样。我们常说会不会累,不是说你上班时间多人家半个小时,就说是累,根本不是这个意思。累不累,原则上就是一种内心的状态,当你内心觉得累就是累了,当你烦恼多挂碍多障碍多,当然累啊!你要从这里去体会到:「我虽然在现象界,这个相要离,只是说我在现象界中不执着这个现象,我的心中可以保持常清常净。」这个叫做〔无相〕。你要从这边好好地去体会,去突破。但是一般人明白这个道理,却不见得能这样做,因为我们内心有惰性,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很大的障碍。你有惰性,你就不会有成就,所以要精进!修行不是只有谈一个虚无飘渺的概念,他一定要藉事相来呈现。当我们谈到「空」的时候,「空」一定建立在「有」,你要透过你的展现真正去悟到那个智慧,这就叫「中」。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不偏不倚就谓之中,那个中不是中间,那个中就是恰到好处,就是该做就做,该休息就休息。这个概念简单到一般人都懂,但做起来就不懂了。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我们常常会把〔境〕跟「相」连在一起用。比如说「我遇到境界」,感觉上是你遇到现象,但它们事实上是有点差别的,比如说「相」就是这个茶杯,〔境〕就是:「我对这个茶杯产生的各种不同的看法,我可能对它产生执着、误解或偏见,它常常会烙印在我的内心里。」我们常常讲心境,〔境〕比较偏向于内,我们常讲:「遇到境界就被境界转。」这个境是内还是外?我们的文字真的是很妙,它有时候可以通用,有时候又要加以区隔、分析。好比,遇到境界,这个〔境〕是指外面;被境界转,这个〔境〕就是指里面。我们这里探讨的这个〔境〕就是:「我遇到任何现象任何事情,产生的看法会烙印在我内心,它就会影响我内心。」比如:「我看到这个人做事情很散漫,我看了很生气。」这个就是影响你的心,你的心染这个境,〔染〕的意思就是执着。这里讲的〔心不染〕,但你〔染〕这个境,你就很生气。你只要一染,你的内心就会起情绪的变化。你只要不染,你的心就会清净。我们已经习惯了染,所以一天到晚,反正就是喜怒哀乐,叫你歇一下,你也不甘愿,你的心就是这种状态。我们有看到现象,但是任何的现象,你分析到最后,就是空,所以原则上它的本体你看不到,但现象你看得到。我们要好好地过你的人生,好好地运用你的生命,要怎么样好好过人生?就看你如何用「中」,不然你的人生一定过得相当不好,不是太执着「有」,就是放任什么事情都不管。如果「我很害怕我的心起」,这是不对的,心就是可以用,但你在用的时候,就是不要去沾染,否则你内心的清净就会消失,你自己的情绪就会生起。你一沾〔染〕,就叫有念,有妄念,有杂念;不沾染,就叫〔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于自念上]用心。[常离诸境,]不执。[不于境上生心。]不要胡思乱想。心一定会起,所以你要用心做好任何一件大大小小的事。就像我们早上起床,你要用心,否则你就会闪到腰。起床之后你要用心下床,有的人一下床突然踩空跌倒。上化妆室,你要用心刷牙,你曾经被牙刷捅到吧?又不是只有开车、读书或做生意你才用心,二十四小时都当用心,你要习惯用心。但你却偏偏习惯执着,所以现在六祖大师说念头起就让它起,只是不要执着。你尽心做了,做好了就好了,如果做得不够好我们再做,不要懊恼、抱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5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