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42集
心能够真正平静,他自然就会生起智慧,生起智慧的人,自然悲心就会起。我们今天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所以才自私自利,不愿意为大众付出,不愿意造福人群。没有智慧就抓着自己不放,抓着「我所」的概念不放,抓着自己的概念不放,所以你常常为了要保护自己,巩固自己,争取自己的权利、利益,你的心怎么会平静呢?你想想看嘛!在公司也要争,在家里也要争,争宠久了就会受辱。当你心静下来,智慧生起来,你就了解到「众生跟我是一体的。」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心就是这样,自然就生起了。我刚才所讲的就是因为把心平静下来,你就有这样的功夫,你才能平等的、恭敬的对待所有的众生。因为这样,无论我跟好人、坏人或占人便宜的人,我都能够保持平常心。心〔平〕是内在,行〔直〕就是展现在外面的行为,行直有两个意思,行直就是行正,就是行正道,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佛法所讲的正就是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言行。什么正?一切都不执着叫做正,所以它展现于外,任何的时空都不执着,叫行直。【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讲的修身养性。虽然名词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这样一看,你应该很清楚了吧!功夫是要从自性下手的,外在的德行是要去注意你的言行。只会修身的人就叫做修养,修养不是修行,修性的人才是修行。世间没有学佛的好人,常常流于修养,但没有见性。为什么?因为他还是有罣碍的,还是有他自己的问题,只是他做人很好。有的人强颜欢笑,对别人都很好,家四面墙都挂着「热心公益」的匾额,但他还是没有办法突破他的内在。学佛的人有个好处,你知道有个地方要突破,你知道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你现在还做不到,但是你至少知道要从哪里下手;没有学佛的人,真的不知道。【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功德须自性内见,]讲功德。[布施、供养]是福德。布施和供养有时候有同样的意思,但有时候会不一样。我们对下可以讲布施,对上要讲供养,事实上都有愿意付出的内涵,只是有上下之别。你不能够对出家人说:「师父,我布施给你。」虽然你这个心人家知道,但是这样讲不礼貌。【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六祖也很现代,用〔不识真理〕,这对任何宗教都可以谈。你不可以跟基督教、天主教、摩门教的人讲:「你不认识你心中的佛性。」一般人不喜欢传教士到他家传教,老实讲我很喜欢传教士到我家为我说法,但很可惜都没有过。传教士辛辛苦苦想要来跟你结个缘,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尊敬,我们要请他进来,泡茶给他喝,说:「您辛苦了,请喝杯茶。」之后:「请你告诉我真理。」这也叫请法,你听人家说嘛,我们一般人都以为所谓说法就是说给他讲。你们相不相信听法的人,才是真正说法的人?你们或者没有体悟到。例如,现在有人来为你讲真理,无论是什么宗教,你静静听他讲,慢慢问,你问一句,他就要讲一百多句,你多轻松,但你有系统有条理有内涵的请问,你觉得是谁在为谁说法?我们不是考他,我们是请教他,但是你有没有度他?有,你有度他,怎么样度他?所谓度他的意思,不是度他来跟你学佛法,你不要这么狭隘。不管他是摩门教或是基督徒,度他就是「我透过跟他对话的过程,由于我问他很多细腻的关于真理的问题,会触动他从真理的角度去探索。他不需要来信我的教,但是他可以从他的教中自己去突破。」这不是成就他了吗?不就是为他说法了吗?或许,他跟你谈完话之后,他反而佩服你,他在找寻真理的过程中,找啊找,从《圣经》、从《可兰经》,或从诸子百家找,有一天不小心来到瑞成书局,啊!他自己找到了,结果他要来学佛了,你看,一点都不勉强。你度他有两种意思,一,他在他的宗教里面提升;二,有一天因缘成熟了,他自己来学佛。很轻松,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