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34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34集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善知识?你看《六祖坛经》有个特色,只要一开始说〔善知识〕,就代表六祖又要谈另外一段。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善知识,我们不但是自己的善知识,我们亦做要别人的善知识,我们不但要做自己的良师,也要做到别人的益友,我们不要看不起自己。这是什么意思?你千万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的借口,说你这辈子不会开悟;你也不要怪罪现在是末法时期,不管哪个时代都有人开悟。请问,哪个朝代比较容易开悟?有的话听起来对又好像不对,但因为大家都这么讲,所以你就讲:「我也不要开悟好了。」你不要开悟,你学佛做什么?你想学佛,又不想开悟,大家都想依赖阿弥陀佛,去到极乐世界再说;如果真的去成了,阿弥陀佛要跟你说什么?他还不是要教你开悟?所以我们不要一直依赖别人,要有志气。假如诸佛菩萨就像我们的父母,我们不要样样靠父母,要有志气,这叫靠而不靠。你要天助,就要先自助嘛!你要佛帮你,你就要自己帮助自己;你帮助自己,别人就会帮你。我们今天要帮助一个人,要那个人愿意接受才有意义,那个人不愿意接受,纵使一百个阿弥陀佛也帮不了他,这个概念不用学佛法也知道,但你自己不知不觉,这代表你根深蒂固就在否认你自己。你这样怎么可以叫做〔善知识〕呢?怎么可以说众生皆有佛性呢?难道佛性有大跟小,有说哪个比较聪明哪个比较笨吗?没有;这样的观念才能够叫正见,才能够确立在你的心,不然你讲再多的道理,也是自欺欺人。我们常常鼓励别人,但自己又不振作;我们看到别人做错很生气,但自己也是这样;我们的观念不正确,是自己的潜意识在作祟。我们要自信,但不是自傲,要谦卑,但不要自卑;根据这些原则去体悟,不要每次只叫别人善知识,自己也要是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前面经典讲「智慧从自性生起」,你没有见性,就没有真正的般若智慧,所以你说:「我又没有开悟,我有什么真正的智慧观照呢?」你们产生疑惑,六祖不是等于白说了吗?一个人只要知错能改,就算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不见得是你开悟的智慧。你今天知道佛法好就是一种智慧,懂得上进,知道凡事不要怪别人,就是一种智慧,这些都可以叫智慧。无论是什么智慧,它的目的就在于利益自己、别人和一切众生。有时候我们不要太挑剔,以为谈到智慧,就一定要怎么样;你随时可以生起很多的智慧。现在六祖大师所讲的〔智慧〕是什么?用〔智慧〕〔观照〕,懂得〔观照〕,你自然就是有〔智慧〕的人。你说:「要观照什么呢?」我们不如把〔观照〕换个名词说「观察」,观察什么?宇宙的存在不外乎是时间、空间和一切万物,你观察时间是变化的,空间是变化的,一切万物是变化的,这个宇宙的道理就讲完了,这是一个大原则、大方向。那谈谈你自己,无非就是观察你自己的身跟心。你说:「要不要观察佛性?」不用,你观察身心,自然就可以悟到佛性。佛性你怎么观察?佛性无形无相;如果你要观察,就证明你把佛性当成一个东西。你要观察你的身心,〔智慧观照,内外明澈,识自本心;〕也就是《心经》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这就是智慧,以〔智慧观照〕五蕴,照见五蕴皆空,不就能度一切苦厄了吗?以上把整个修行的方法都跟你讲了。你要观察你的身、你的心,否则你会被你的身心折磨。你今天痛苦的,事实上离不开你的身心,你的身体病痛在折磨你,你死亡了,这个色身死亡也在折磨你,因为你会害怕、恐惧、不安,因为你害怕死。什么死?肉体死啦!你以为什么死?你为什么这么害怕?观念越厘清就越轻松,否则就越痛苦,到处求神拜佛问卜,都是骗人的,你自己在骗自己;你自己观念没有弄清楚,问谁都没有意义。一样的道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但它该怎么样,就是要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