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31集
?我们常说「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这个概念很重要。【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这个概念在《六祖坛经》经常出现。佛在哪里?在你心中,你就是佛;世间的人都是佛,无处不是佛。问题是你不悟,所以你是众生,问题是众生也不悟,所以众生还是众生。什么是佛?佛就像一个金矿,就像石油,就像宝石;这些黄金、石油、宝石都埋在地底下,当它们还没有被开发出来,有等于没有。我看到一则新闻报导,因为温室效应,南北极的冰层渐渐在融化,俄国和美国注意到,想开发资源。我们的佛性也是一样,你有没有佛性?有,但你还不是佛,是众生,因为你的佛性没有开发出来。你不开发你内在这尊自性佛,你往外去求佛拜佛见那尊佛,这样怎么对?!你要往内去开发这尊佛。念佛有会念和不会念,不会念就是念他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就是他佛。会念就是自他不二,从理上来说,就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叫「理」,你现在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不需要等往生。你现在自性就是阿弥陀佛,就是净土。那「事」上,有极乐世界,你不要讲没有;事实上,你往生之后,必然会化身到极乐世界,那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理」、「事」同时存在。阿弥陀佛是谁呢?阿弥陀佛是你变的;你是谁变的?是阿弥陀佛变的。到底是谁变谁?法性本来就在一起,你怎么可以说谁变谁?谁变谁就是对立。「一真法界」,不是二真法界。我做个譬喻,我们的佛性就是大海,从大海中可以展现分出很多的支流;《六祖坛经》讲「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味」,入法界就是入大海,你的法性跟阿弥陀佛的法性是一模一样,是自他不二。既然如此,法性就是「一」,不是「二」的分别对待。不可以问是谁变谁,这样又失去了正见。我再分享一个概念,现在有念佛的同学举手,当你念「阿弥陀佛」时心在想什么?有妄想?还要不要念佛?要念?念时还有没有在想?有?怎么办?继续念?听起来是对。但有个核心要讲一下。念佛的目的,要让你心变佛心,念佛假设不懂将凡夫的心变佛心,念佛就会大大地失去作用。变佛心,就回归内心了,否则,就是凡夫的心,以凡夫的心在念佛,没有什么力道。什么叫佛心呢?六祖前面讲「心量广大,有如虚空。」《六祖坛经》讲「心量广大,遍周法界。」你看到六祖讲的这两句话,应该懂了吧!你看看你的心,有没有这么大?它有个范围,只局限在你的家。你的心一定有个范围,虽然它是无形无相的,这样的心叫凡夫的心,你的心被你绑住了。怎么叫开悟?你的心跟六祖讲的一样,「遍一切法界」,那你是个开悟见性的人。你的心虽然很抽象,但你知道你的心是凡夫的心,它没有办法遍法界。只要不符合正道的人,他就没有办法开悟。为什么?他的心一定是自私的、自利的、有障碍的,所以他的心在一个范围里面,打不开。你的心量一直扩大,我就恭喜你,你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好。比如说,这个人的思考为什么那么活泼?代表他的空间比较大,空间越来越大,那活动就越来越大。你如果自私没有办法修行,你吝啬也没有办法修行,只要有你的概念将你的心绑小,这些都在障碍你,你没有办法跟法界相应。你的心要打开,你不要那么吝啬,你不要那么自私,从这里打开。接着,你再念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无量的空间,无量寿就是无量的时间,无量的时空就是遍法界;你这样才相应,否则就是不相应;所以你念佛时,心要打开。一般人感觉我们的心在里面,但当有一天,你感觉心不只是在这里,心的涵盖面很广,那我就恭喜你,你这样就对了。所以你用一句佛号来消融你那颗格局很小的局限的心,把那些执着消融,这样心量才能够跟法界相应,这是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你愿意从你的心地入手,你开悟之后,就能够应用你的佛性,佛性就可以展现出来,这时候你就是佛;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