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27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27集凡夫小乘大乘庄严非庄严是名庄严相体用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缘起性空缘起随缘不变随缘一切一一切色空色万法归一万法假象真空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法界]即是法性、自性。《华严经》的「一真法界」,就是说你要彻底地见性,才能够体悟到〔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就是正受、正定,即你真的能够去受持及展现般若;见性才能够展现和应用般若智慧,这才对你有用,这个「用」就是三昧,三昧是一种境界。【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须修般若行,]你要解行相应。如果你不修般若行,你怎么去开发和印证你的般若三昧?![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五祖也叫人受持《金刚经》。一般人以为他每天就是在诵《金刚经》,这样可不可以见性?不反对你诵《金刚经》,但这里不是叫你只诵,而是既诵又持,持即受持。怎么受持《金刚经》呢?就是不住相,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理论你怎么去突破?《金刚经》里面有三句论法:「什么,非什么,是名什么。」举个例子。比如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这就是《金刚经》的思维模式,你要懂这个理论,才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庄严佛土者」,这个叫现象;「则非庄严」,这个叫本体;「是名庄严」,这叫作用。体、相、用,三个就是一个。「人,非人,是名为人。」「事,非事,是名为事。」「境,非境,是名为境。」「我,非我,是名为我。」「心,非心,是名为心。」你可以用一个你关心的名词来替换,最主要是破你自己,道理完全是一样的。凡夫看到一个人、一件事,他就执着这个「相」,我们要「见相,非相。」非相是什么?凡夫的境界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例如「「他骂我」,他只看到「他骂我」,他只看到「花谢了」,「一个人死了」,或「一个出家人」。你现在只看到我在上课,同学在听课,别的你什么都没有看到,这叫凡夫。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看的,不是没有这个现象,而是你看不清楚。《金刚经》的公式人人都会,不相信,你随便去问一个路人,「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这三句话路边的人都晓得,原来你早就在应用《金刚经》的思想了,你却不知道。我们凡夫只看到现象,这个现象怎么来的?叫缘生;这个现象怎么去的?叫缘灭;这个现象是怎么形成的?你就不知道了。我们看到的都是它已经形成了的样子,前后经过还有它的本质你都不懂。所以,在路边看到一对夫妻在吵架,你说:「这对夫妻有够没水准,在吵架9你不知道前因后果,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动不动就生气,所以世界上有那么多误会。当然会有误会,因为你根本没有看清楚,怎么不误会?「非相」,很简单,缘生必然缘灭,所以它是无常的、幻化的、不实的,它并没有真实的现象,所以叫「非」。举个例子:「一切有为法」,现象和生灭法就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它是不实的、虚幻的,它的本质是性空的。事实上,处于「相」的阶段一般人是执着的,到「非相」才能够破执着,所以《金刚经》最困难的部份是从「相」到「非相」;你认为「有」,它并不是真实的,这样是破你的执着;你的执着一破,就算一个开悟的人。但是到这里不愿意再深入探讨的人,叫小乘人。为什么?到这里悟到「空」,这是小乘人的境界,所以阿罗汉证悟之后,不喜欢干涉世间事,他独善其身;为什么?他认为一切都是幻化不实的。这样也不对,他没有更深入地去体会到,「相」是现象,「非相」是本体,假设不产生作用或妙用,对人类就没有帮助。而且佛真正的意思是:「当我告诉你,你懂了之后,也希望你去告诉别人。」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