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17集
个名词是同一个意思,这颗心才叫不生不灭的心,你用它来修行,才有机会见性。首先你要真懂什么叫真心和妄心,接着赶快找回你的真心,用真心来修,见性指日可待,成佛水到渠成。最难的是要先稳住真心,佛法讲常住真心,就是不生不灭的心。这些理论你没有厘清,要契入佛法是很困难的。【不论禅定解脱。】〔禅定解脱〕是渐修的意思,这是大部分人的心态,他认为他没有办法顿悟,必须要经历很多阶段,就像上楼梯一样,在佛学中就叫次第,所以要「勤修戒定慧」,从事相上讲这样是没有错,那「定」中有没有「慧」?「慧」中有没有「定」?有智慧的人有没有「戒」?它是不能拆开的,但是你的脑袋却要把它拆开。或许你以为我现在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把心定下来就好了,这样做也没有错,那是渐修,心定下来之后,解脱就是开启智慧的意思。但六祖不是这样教,他教的是般若,就是要让你直接开启智慧,你要去圆修福慧。过去有很多人去参加我的禅修课程,有人说我没有教怎么坐,问我是单盘、双盘还是散盘好,我说不盘比较好。你没有教这些,他认为来你这边学不到东西。禅修怎么是泡茶,要不就是出坡,要不就开讲!他不明白禅是要明白你的心,那是真正的禅修。我们学《坛经》并不要你像《坛经》那样修,因为你不一定有这种能力,你做不到就会产生挫折感。那为什么我在北部中部南部都开《六祖坛经》的课?因为它可以先引导你树立正知、正见,但你可以按照你得力的、受益的、熟悉的法门继续修。如果你懂了,能够按照它的方式修也很好。六祖大师讲的东西已经够清楚了,只是后面的人不清楚,六祖大师后面的禅师不一定按照他的方式教人,所以产生参话头等等方法。如果你明白了你内在有善知识,你应该从今天开始,自己去探讨这个问题:如何自心观照自性?只要你不断不断从来没有离开这个问题,你就会越来越接近答案,日久行深,你有一天必然见性。比如你深信你的钥匙掉在教室里面,你只要一直找一定找得到;最难的是你不确定,那你才慌。一样的道理,你只要确定目标,就一定没有错。为什么〔不论禅定解脱〕?禅定解脱是还没有见性的人,一般修行的过程,也就是修行的八万四千法门。你们现在到任何道场去,假设这个道场在教止观,他教你一步步修,从观呼吸开始修,四念处,念佛等,都是一步步来。但是五祖不是这样教六祖,他教的法门最轻松,但是你找不到它的门路。有时候我们当老师的讲得太简单,学生说你讲得太快了,详细跟你讲,又嫌啰嗦。你这个名词用错了,简单不是简单,啰嗦不是啰嗦,因为你听不懂,我才详加解释,如果你听懂的话,我跟你讲一句话就讲完了:「知幻即离」。因为跟你讲见性你听不懂,我才慢慢教你,你们回去后,要看对象才能跟他们分享这个见性的概念。比如说你家的兄弟可能面对工作事业的问题,你家的姐妹可能面对婚姻或亲子的问题,你父母可能遇到身体健康或儿女的问题,你的邻居可能面对种种的经济问题,你要针对这些问题去解决,而不是跟他们讲「见性」的概念。有些人谈佛法谈得头头是道,谈生活中的事情一窍不通。我过去上课一定先教《论语》,再教《道德经》,最后才教佛经。如果分层次,《论语》是初阶,《道德经》是进阶,佛经是高阶。《论语》讲做人做事,但谈欲望的部分是很少的;《道德经》的重点是谈欲望会带给你痛苦,从个人到国家,都是由它在作祟,故人应止息攀缘的私欲,才会天下太平。有觉性的人如果体悟到《道德经》的内涵,欲望就渐渐地减少。《阿含经》也谈欲望,它说你身上有五条毒蛇:「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坦白讲,你有没有能力见性,要从欲望开始谈,为什么需要看《阿含经》?因为你现在还停留在欲望的陷阱,谈什么明心见性!差太远了,了不可得。你来听《坛经》,要知道你自己和身边的人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