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15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15集良久,谓明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良久,谓明曰:不思善,不思恶,】〔良久〕过了很久,六祖等惠明静下心来,「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之后,才为他说法。〔不思善,不思恶。〕不可以解释为不执着善也不执着恶,如果不执着善恶,不就变成是非不分了吗?如果你跟你儿子这么说,他打你一巴掌,你骂他,他就问你:「打一巴掌是善还是恶?」你说「恶。」他就问你:「你不是说不思善不思恶吗?」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所以不要以为「不执着」后面加上什么都可以用。这句话原则上是针对本性来讲的,是谈「心」,不是谈「事」,事情一定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断恶行善,但亦不可执着此善」。看经典时千万要注意讲的是事还是理,是有还是无,是性还是体。很多人看不懂这句话,或是觉得疑惑,是因为不懂真正的意思。所以有的人看佛经,说经上有时说有,有时说没有,有时说有来去,有时说无来无去,怎么看都看不懂。佛教跟其他宗教的不同在哪里?佛教是在阐扬真理,从真理下手,其他宗教是从叫人家行善下手。你真的是越内行,对佛法越赞叹,这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这句话讲的就是你的心性,心性本质上是没有善恶分别对待的,所以你不要从心性当中再产生善恶的概念。【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正与么时〕就在你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当下。〔上座〕对僧人的尊称。〔本来面目〕即自己的自性。你一定要相信你随时会开悟,你来上课不要抱着只是来听课的心态,这不是求法的正确态度,听课只是闻,你是来见性的,你是要开悟的,你只要打破疑惑,就彻底明白了。我希望你自己的觉性能够生起来,今天不是你听到什么,而是你自己的疑惑到底除掉了多少!你今天来也不是为了要得到什么,你不需要得到什么,你的佛性本来就具足一切,只是因为你的妄想、执着障碍你的佛性,你是来拨云见日的,有一天障碍你的云雾散开了,你就看到光明了。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从释迦牟尼佛一直传承到现在,讲远一点就是十方三世佛,佛的心法由祖师一代传一代,除了见性之外,还有其他的不宣之秘吗?【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以前你不了解,就觉得它很奥秘,现在了解了,就觉得它很寻常;你若用心观照自己的自性,密意就在你心中。什么叫用心观照自己的自性?心跟性本来是一,不是二,只不过心是用,性是体,你要产生「用」来观照那个「体」,到底是谁在看谁?从事相的角度是自己在看自己,从本质的角度是没有一个能看,也没有一个所看,能所双亡,所以谁在说《金刚经》?说者无说;谁在听《金刚经》?听者无听;这就是般若。你如果不了解这个模式,佛经你怎么看都看不懂。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修行这个东西完全是自悟,是自修自证,自成佛道。那念佛算不算?算。假如你没有自力,他力怎么来?阿弥陀佛就像在湖边散步的人,你不小心掉入湖中,希望他救你,但你的手也要伸出来;手伸出来叫自力,他来拉你叫他力。你学任何法门不能够依赖别人,一切要靠自力。佛法跟基督教的教义不一样,因为他们遇到困难把一切交给主,信赖主,让祂来救。你以为凡事都可以依赖阿弥陀佛,这就跟基督教没有什么两样。我不是说念佛不好,但你们要悟啊,要明白念佛是为了什么。比如说我最近在闭关,之前每天的供杯都是学生在洗,现在是我自己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15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