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11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11集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即问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今天大家来上课是不是求道之人?有没有为法忘躯?这个是你要学习的地方,真的修行你自己知道,假的修行你自己也知道。【即问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不要小看这句话,五祖意思是说:「你准备好了吗?」六祖说:「我早就准备好了。」〔犹欠筛在〕一是指欠祖师印证,一是指欠祖师指点,师徒很有默契。【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前面六祖听到客人诵《金刚经》中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现在五祖为他说的又是说《金刚经》。《金刚经》共三十二分,第十分有一段「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当一个真正明白事理、自觉觉他的菩萨,应如是「无坠生清净心,无住就是不执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不要执着六尘,不要执着外面的世界「离」和「不坠的意思都是不要执着。《坛经》说「外不着相,内不着空。」内外都不执着,不执着什么?一个也不执着,全部都不执着;好的不执着,不好的、别人伤害我们的也不执着;见性不执着,还没有见性也不要执着。修行就是修行,生活就是生活,你在做什么就是做什么,不需要执着,不执着的概念亦要不执着。学佛经常提到「不执着」,但你时时刻刻执着那个不执着的概念,你很难彻底地不执着。那你会说我要怎么做?你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体会,不是用说的;也不要停留在一种不理不睬的状态,那是执着不要做。修行一定要念佛吗?修行一定不念佛吗?你不要用你的概念来否认别人的概念。别人的概念纵使不对,你执着自己的概念也是不对,你执着经典也不对,「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你要叫我怎么做?你不知所措也不对,那怎么都不对,师父你叫我去撞墙吗?撞墙也不对。当你不知所措的时候,你要体悟几个字:「随缘」和「精进」,这比较容易懂。但是现在很多人常常用率性、随性啦、活在当下啦,他说:「我每天喝咖啡聊是非,或是和三两好友喝个下午茶,多享受啊9他常常会故作潇洒,这种生活态度有问题。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所以修行人睡觉的时间反而更短。执着或不执着是心态的问题,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随缘」,但不做事就一定不对;不执着的人做得比任何人更精进、更勤快。你为什么没有办法做那么久?因为你会累,哪里累?心累。为什么会累?执着,所以累。你在上班为什么会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愿力、没有希望,不知何去何从,所以很累。既然已经清楚自己的目标了,就可以很「精进」的做该做的事,怎么会觉得无聊?怎么会说不知道要做什么?当你于一切法〔无所壮,心彻底的不执着,就达到空性的境界了,〔而生其心〕就是生起作用,达到妙有的境界。你不需要问它是什么,你做到了它自然就会呈现。举个例子,你问别人:「快乐是什么?」人家很难跟你讲;如果你问:「一个人全然放下是怎么回事?」他也没有办法回答。五蕴的「受」是感官的觉受,开悟的「受」是跟空相应的受。你只要去做就对了,做了之后一切的感受自然会呈现。〔能言下大悟〕前面六祖在客店听人诵《金